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浮世钉 > 第69章 心之锚点

第69章 心之锚点(1 / 2)

“钉刺” 公司临时借用的会议室里,空气像被塞进了密封罐,连呼吸都带着滞涩的重量。窗外是深秋的阴云,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城市上空,把仅有的一点天光滤得只剩冷意,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长条会议桌上投下一道道斑驳的阴影,像极了两人之间横亘的裂痕。

林薇坐在桌子的一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沿 —— 这张旧桌子还是公司刚搬来时淘的二手货,边缘处的木纹早已被磨得发亮,甚至能看到几处细小的划痕,那是去年项目赶工时,沈浩不小心用马克笔帽划下的。她今天穿了件简单的白色衬衫,领口却下意识地扣到了最上面一颗,紧绷的线条泄露了她心底的不平静。眼底的红血丝藏在淡妆下,却在低头时随着眼睫的颤动无所遁形 —— 昨晚她几乎没合眼,一半是为融资受阻的事焦虑,另一半,则是在反复修改那份即将递出去的规划书,笔尖在纸上划了又改,改了又划,最后连指腹都沾了淡淡的墨痕。

桌子的另一端,沈浩坐得笔直,却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僵硬。他穿着惯常的深色冲锋衣,拉链拉到胸口,双手交叠放在膝盖上,指节微微泛白。面前的水杯里盛着半杯温水,是林薇进来时给他倒的,此刻杯壁上凝结的水珠已经顺着杯身滑到了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他却连碰都没碰过。会议室的空调有点老旧,出风口偶尔会发出 “嗡嗡” 的低鸣,每一次声响,都像在两人之间的沉默里敲了一下。

终于,林薇先开了口,声音比她预想中更稳,却带着不容回避的直接:“徐天的人找过你了,是吗?” 没有铺垫,没有绕弯,她知道此刻任何迂回都是对彼此的消耗 —— 沈浩不是喜欢兜圈子的人,而她也没力气再维持表面的平和。

沈浩的反应比林薇想象中更平静。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会议桌中央那道明显的接缝上,像是在研究木纹的走向。几秒钟后,他才轻轻点了点头,喉结动了动,声音带着刚开口时特有的干涩,像砂纸磨过木头:“嗯,三天前,在楼下的咖啡馆。” 他顿了顿,每说出一个词,都像是要花些力气,“开出了我无法拒绝的条件。研究院,独立的,归我管;绝对主导权,技术方向我说了算;还有…… 无限预算。”

“研究院”“绝对主导权”“无限预算”—— 这三个词像三颗裹着冰的钉子,稳稳地敲在林薇心上。她太清楚这对沈浩意味着什么了。从大学时一起在实验室熬夜,到后来挤在老小区的小公寓里写代码,沈浩嘴里念叨最多的,就是 “要是有足够的资源做算法研究就好了”。那时他们连买台好点的服务器都要凑钱,沈浩常常对着卡顿的电脑叹气,却还是能熬到凌晨,把一行行代码打磨到完美。徐天抛出的,正是沈浩藏在心底多年的梦想,是她过去因为公司生存压力,一直没能给他的东西。

林薇没有急着说话,她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压下心底翻涌的情绪 —— 她知道,此刻说 “我们感情深厚”“不要走” 都是空洞的,甚至会让沈浩觉得是情感绑架。她要做的,是拿出比徐天的条件更珍贵的东西:坦诚。

她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穿过桌上的阴影,直直地看向沈浩,眼神里没有指责,只有真切的歉意:“我承认,沈浩。过去这半年,我确实…… 走偏了。” 她的声音放轻了些,像是在跟自己对话,又像是在跟沈浩剖白,“从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开始,我就被‘生存’和‘扩张’这两个词追着跑。总想着先把市场做起来,先把现金流稳住,所以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商业变现和资本运作上 —— 上次你跟我提前沿算法的研发计划,我因为要跟‘星辉’谈合作,只看了两眼就放在了一边;技术部申请加人手,我也因为担心成本,拖了一个月才批。”

她停顿了一下,指尖轻轻敲了敲自己的胸口:“我忽略了你和技术部真正的需求,也忘了技术才是‘钉刺’的根。我总以为‘先赚钱,再搞研发’是对的,却没意识到,没有技术托底,赚来的钱都是虚的。沈浩,对不起。”

这番话出口,沈浩明显愣了一下。他原本以为林薇会劝说,会挽留,甚至会指责他 “不顾情面”,却没想到等来的是这样直接的道歉。他放在膝盖上的手不自觉地松开了些,目光也从桌缝移到了林薇脸上,眼底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 他认识林薇这么多年,她向来是个 “报喜不报忧” 的性子,很少会这样直白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在关乎公司决策的事情上。

林薇没有停下,她知道要把话说透:“徐天开出的条件,我懂它的诱惑力。独立研究院,没人干涉你的技术方向,想要多少预算就有多少 —— 这是每个做技术的人都梦寐以求的‘理想国’,我没资格拦着你去追求。” 她的语气很轻,却带着实实在在的理解,“如果…… 如果你最终选择离开,去实现那个纯粹的技术理想,我真的理解,也会真心祝福你。‘钉刺’能走到今天,你是最大的功臣,不管你去哪里,这份功劳都抹不掉。”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沈浩心底的平静里。他原本做好了应对 “挽留大战” 的准备,甚至在心里预演了该如何拒绝林薇的劝说,可此刻林薇的理解和祝福,却让他突然有些不知所措。他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只能重新低下头,目光落在那杯早已凉透的水上。

就在这时,林薇话锋一转,眼神突然变得无比坚定,像是在黑暗里找到了一束光。她伸手从脚边的文件袋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打印稿,指尖捏着纸张的边缘,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这份规划书还带着打印机刚工作完的余温,纸张边缘有点卷,那是她昨晚反复翻看时揉出来的痕迹,封面上的标题是用加粗的黑体字打印的 ——《“钉刺” 未来三年技术发展战略与投入规划》,旁边还有一行小小的手写批注:“2024.10.28 终稿”。

她把规划书轻轻推到沈浩面前,纸张在桌面上摩擦,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但是,在你做最终决定之前,我想请你看看这个。”

沈浩疑惑地抬起头,目光落在那份规划书上。他迟疑了一下,才伸手拿了过来,指尖触到温热的纸张时,心里莫名颤了一下。他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第一章 “技术研发核心方向”,第二章 “重点投入领域明细”,第三章 “资源分配与成本控制”,第四章 “创新孵化机制设计”…… 每一项都列得清清楚楚,甚至连页码旁边都标了重点符号。

他慢慢翻到第二章,当看到 “前沿算法研究” 那一节时,手指突然停住了。里面详细写了研究方向 —— 正是他半年前跟林薇提过的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决策算法”,甚至连研究周期、需要的核心设备型号、预期成果都列得明明白白。他继续往下翻,第三章里写了团队扩建计划:未来半年内为技术部新增 5 名算法工程师,10 名测试工程师,还会设立 “技术顾问” 岗位,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定期来指导;第四章则写了 “创新孵化器” 的机制 —— 允许技术团队用 20% 的工作时间和 15% 的研发预算,自由探索感兴趣的技术方向,不需要跟商业目标挂钩,只需要定期提交研究报告即可。

规划书里的数据详实得惊人,比如某台服务器的采购成本、某类算法的研发周期预估、甚至连未来三年技术投入占公司利润的比例都写得清清楚楚 ——“每年不低于 30%”。沈浩越看越惊讶,他能看出来,这份规划书绝不是临时赶工的 “大饼”,里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项计划,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甚至有些细节连他自己都没考虑到,比如第三章里提到的 “算法优化后的成本节约方案”,连测试阶段的人力成本都算了进去。

“这不是骗你留下的空头支票。” 林薇的声音适时响起,沉稳而有力,没有一丝犹豫,“这是我这一周来,真正沉下心反思后的结果。上次‘星辉’项目出问题后,我就一直在想,‘钉刺’到底缺什么。后来我才明白,我们缺的不是钱,不是市场,而是对技术的敬畏 —— 我之前把技术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却忘了它才是‘钉刺’最核心的基石,是我们能在行业里立足的护城河。”

她看着沈浩的眼睛,眼底的疲惫还在,却燃烧着一种沈浩许久没见过的光芒:“过去我错了,现在我想改。这份规划书,我已经跟老周、小张他们沟通过了,下周会正式拿到董事会上讨论 —— 虽然现在董事会就我们四个,但我会全力推动它落地执行。就算这次融资暂时受阻,我也已经跟‘星辉’谈好了,后续项目的利润会优先划拨给技术研发,实在不够,我还可以把我自己的股份质押出去,先把技术部的预算补上。”

她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我知道,就算这样,‘钉刺’能给你的,也远比不上徐天的条件。这里依然会有商业的考量,会有资源的限制,可能你想采购一台顶级服务器,还要跟我算半天成本;可能你想花半年时间研究一个暂时看不到回报的算法,还要跟团队一起说服投资人。”

说到这里,林薇的声音稍微顿了顿,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更显真诚:“但这里有的,是跟你一起从零开始、并肩作战的人。我们一起挤在 10 平米的小公寓里写第一行代码,一起在火灾里抢出服务器(那时你还差点被烟呛到),一起在项目失败时抱着泡面互相打气…… 我们想实现的,不是成为另一个‘寰宇’(徐天的公司),而是建立一个真正尊重技术、让商业和创新能好好相处的公司 —— 在这里,技术不是‘工具’,而是‘伙伴’;在这里,你的想法不会被资本绑架,你的努力会被所有人看见。”

“留下,我们接下来会很难。前有徐天的‘寰宇’压着,后有其他公司抢市场,融资还没着落,‘星辉’的项目又不能出一点错。” 林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却又透着韧劲,“但我们可以一起,亲手把‘钉刺’打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 一个有技术温度的公司。而离开,你会得到梦想中的实验室,会有花不完的预算,却也会成为徐天的‘武器’—— 他会用你的技术来打击‘钉刺’,会在行业里说‘你看,连沈浩都来投奔我,说明‘钉刺’不行了’。”

她深吸一口气,把最后的选择权彻底交出去:“如何选,全看你更想要什么。是绝对资源下的个人成就,还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不确定性里闯出来的、可能更有意义的未来。”

说完这些,林薇就不再说话了。她靠在椅背上,平静地看着沈浩,眼底没有催促,只有等待。她已经拿出了最大的诚意,也摆清了最残酷的现实,剩下的,只能交给沈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