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沈浩始终眉头紧锁。尤其在张扬兴奋地提出一个“利用争议话题迅速博取流量”的方案时,他忍不住打断:“等一下。你认为我们做营销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追逐流量,还是为客户提供真实价值?你刚才说‘在规则边缘试探’,有没有考虑过伦理风险?或者对品牌可能造成的长期伤害?”
张扬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回应:“沈哥,我明白您的顾虑。但现在真的是流量为王啊!我们先得被人看见,活下来,才能谈理想对不对?您放心,我有分寸的,不会真越界……”
沈浩没再接话,只是摇了摇头,表情严肃。
面试结束后,三人关上会议室门进行讨论。
“我觉得这小子挺灵,”乔娜率先表态,“网感好、脑子快,正是我们最缺的那一类。虽然有点飘,但年轻人嘛,带一带就能上手。”
“我不同意。”沈浩语气坚决,“他过于浮躁,迷恋短期效果,缺乏对技术和规则的敬畏。这种风格会破坏团队调性,甚至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两人意见相左,同时望向林薇。
她沉默片刻。张扬的确有明显缺点:经验尚浅、风格浮夸、稳定性存疑。可他身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对新兴平台的敏锐,以及近乎盲目的热情——正是“钉刺”现阶段最需要的能量。
她自己也想起刚毕业时的样子,不就是凭一点小聪明和满腔热情横冲直撞走过来的吗?也许团队需要这样一个人,把一池静水搅活。
“风险确实存在,”林薇最终开口,“但他的长处恰恰能补我们的短板。沈浩的顾虑很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设定明确红线——乔娜,你负责带他,把控创作方向和内容尺度;沈浩,技术安全和伦理审查由你负责,如果他提出的方案触碰底线,你有一票否决权。”
用机制约束冲动,用经验引导热情。这是她能想到的最稳妥的方式。
沈浩沉默片刻,点了点头:“行。但我保留意见。”
于是,张扬顺利入职,成为“钉刺”第四位正式成员。
他的到来,仿佛一股新风窜入原有的空间。工作效率极高,第二天就开始折腾工作室的社交媒体账号,没几天,官方账号的内容变得鲜活了不少,互动数据明显上涨。他嘴巴甜、反应快,很快就和乔娜打成一片,“姐姐长、姐姐短”叫得亲切。
但他和沈浩之间的摩擦,也几乎从第一天就开始了。张扬觉得沈浩太保守,“代码思维”不懂传播;沈浩觉得张扬太浮躁,为博眼球不计后果。小到一句文案的用词,大到一场活动的设计,两人都能争执不休。
林薇时常听着办公室里时而爆发热情讨论、时而陷入技术辩论的动静,忍不住揉揉眉心。她清楚,管理一支小团队,远比应对难缠的客户要复杂得多——它要求你同时是决策者、调解人,有时甚至还要扮演心理导师。
但她隐隐觉得,这种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只要控制在良性范围内,反而可能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只是她必须时刻把握其中的平衡,不能让分歧演变成对立。
而就在她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合团队风格时,乔娜悄悄带来一个消息:苏曼君的心腹助理孙颖,昨天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几乎同一时间,寰宇集团内部传出风声,总部对华东区近期业绩并不满意,近期可能将进行一系列高管调整。
山雨欲来风满楼。林薇不禁想到,苏曼君之前的暂时沉默,或许并不只是因为她的警告,更可能是因为——她自己的位置,也开始风雨飘摇了。
新的变数,正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