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山深处,良渚峰顶的“抱朴台”,晨光熹微,将青玉铺就的广场镀上一层淡金。薄雾缭绕,灵气浓郁得几乎化为实质的灵液,在奇花异草间流淌。李未身着崭新的素白道袍,广袖博带,玉簪束发,立于广场中央。他面色沉静,眼神却锐利如初淬之剑,一路风尘洗尽,唯余一股沉淀下来的、近乎磐石的坚韧。
身前,九尊紫铜蟠螭纹香炉呈九宫方位排布,炉内并非凡俗香料,而是以千年沉香木屑混合万寿山特有的“凝神草”粉末,点燃后青烟袅袅,直上云霄,非但不呛人,反而散发着一股令人心神澄澈、杂念尽消的奇异馨香。
良渚峰峰主玄枢子,亦是李未今日的引师,身着深紫色云纹道袍,头戴七星冠,面容清癯,眼神温润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立于李未身侧稍前。他身后,八位同样身着紫袍、气息或渊深如海、或凌厉如剑、或沉凝如岳的峰内长老肃立,他们便是今日的赞者、有司。整个良渚峰一脉的核心力量,尽聚于此,为这拜师礼护法,也彰显着对这位新入门弟子的重视。
“吉时已至——” 一位担任“赞礼”的长老声音清越,穿透薄雾,回荡在山巅。
拜师礼,依古礼士冠礼之制,庄重而繁复。
一献贽礼: 李未双手捧起一方尺许长的紫檀木匣,匣盖开启,内里并非金银珠玉,而是三样看似寻常却寓意深远的物件:一捧取自渭水源头、混着金鳞粉末的河泥,象征其根基与来处;一卷以精舍特制竹筹串成的《三川漕运堪舆图》,细密齿痕记录着商道脉络,象征其过往功业与经营之能;最后一物,却是一枚边缘带着细密齿痕、沾染着暗红血渍的铜钱——正是那夜在长安听涛庄外,刺客首领身上遗落之物,象征其历经杀劫,初心不改。李未躬身,将木匣高举过头,奉于玄枢子面前。
玄枢子目光扫过匣内之物,尤其在染血铜钱上停留一瞬,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赞许。他微微颔颔,双手接过木匣,交由身后有司。此乃“执贽以见”,弟子以诚示师。
二行沃盥:两名道童手捧玉盆、丝巾上前。盆中并非清水,而是取自万寿山灵脉核心的“涤尘泉”水,清冽见底,隐有灵光流转。李未净手、拭面,动作一丝不苟,洗去最后一丝凡尘浮躁。
三加冠服:玄枢子亲自上前,取过一顶青玉道冠,其形古朴,上刻北斗七星,隐有星辉流转。他口中念诵祝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将道冠郑重戴于李未发髻之上。接着,又取过一件内衬月白、外罩淡青云纹的“初玄”道袍,为李未披上,系好丝绦。道袍加身,一股温润的灵气自行流转,滋养其身。
四赐道号:玄枢子取过一枚温润的玉符,指尖灵光闪动,于其上刻下两个古篆——“玄渊”。他将玉符递予李未:“大道如渊,前路无穷。望尔持此道心,砥砺前行。自今日起,尔便是我良渚峰座下弟子,道号‘玄渊’。”
“弟子玄渊,谢师尊赐号!” 李未双手接过玉符,入手温润,一股清凉之意直透识海,仿佛某种无形的契约烙印心间。他再次深深一揖。
五聆训诫:玄枢子面容肃穆,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钟,敲在李未心头:“入此门,契三真:同天心,随地性,不染尘。怀三象:敬穹宇,化自然,逍遥无痕。大道无垠,身寄云深。”
“弟子谨遵师训!” 李未声音坚定。
六拜祖师: 李未转身,面向广场尽头那座古朴恢弘、上书“混元一炁”的祖师殿,行三跪九叩大礼。每一次叩首,额头触及冰凉青玉,都仿佛能感受到殿内那尊模糊不清却威压浩瀚的祖师法相投来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