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过是个鲁莽之徒,此情此景下,任谁劝说都无济于事。
爱沙尼亚大 ** 瞬即至,西沙部落覆灭在即,我们还是早作打算吧。
说完,使者不给众人开口的机会,径自离去。
营帐内一片沉寂,随员们心知肚明:方才种种他们都看在眼里,也深知奥莱的秉性,使者所言确实不假。
这些随员名义上是各国派来协助使者,实则负有监视之责,目的就是探查爱沙尼亚与罗马帝国宣战背后的 ** ——谁都看得出来此事必有蹊跷,而联系西方大陆当前局势,很容易联想到大汉帝国。
族长们真正想知道的,是爱沙尼亚与大汉帝国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
随员们相视叹息,同样带着无可奈何的神情离开了营帐。
战事迫在眉睫,希尔曼甚至无暇按惯例叫阵。
刘耕只给了他一个月期限,如今时间已过三分之一,他却刚刚开始攻打第一个势力。照此进度,他实在无颜归附大汉帝国。
击鼓!吹号!
呜——
号角声中,爱沙尼亚铁骑如潮水般向西沙部落席卷而去。
---
数千铁骑如狂风般席卷大地。
与此同时,始终在前线坐镇的西沙部落首领轻蔑一笑,随即调遣精锐骑军迎战。
双方两万骑兵激烈交锋,西沙部落作为游牧民族果然名不虚传,族人自幼精通骑射,这些战士更是百里挑一的好手。
起初双方兵力相当,但短短两次冲锋后,爱沙尼亚骑兵便显颓势。
希尔曼与众将目睹战况,部将们瞪大双眼难以置信。
陛下,这......
希尔曼却从容笑道:西沙部落虽人少,却个个勇猛,战马更是神骏。若能得此良驹,我军骑兵必将如虎添翼。
此前因顾忌罗马帝国,希尔曼始终未敢轻举妄动。如今有大汉帝国为后盾,他再无顾虑。
---
**希尔曼此番出兵,既是为向大汉表明立场,亦为壮大己方实力,其三是觊觎西沙部落的优质战马。
随着希尔曼一声令下,战鼓震天。
咚咚咚——
数万长枪兵呐喊着冲向战场。
骑兵向来罕逢敌手,即便弓箭手若射程不足也难以阻挡。因骑兵移动迅捷,箭矢未落人马已远。
唯有用箭雨覆盖方能见效,然此等消耗鲜少有国能承受。
却有一支步兵恰是骑兵克星——长枪盾甲兵。
此类精锐培养不易,每名造价堪比三名普通士兵。
---
(
这些重装步兵必须身披厚实的铠甲,还要扛着两人高的巨型盾牌。通常需要两名士兵合力才能举起一面盾牌。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武器装备都是特制的,造价极为昂贵。单是一面盾牌的花费,就抵得上四五名普通士兵的全套装备。
但高昂投入必然带来丰厚回报。当这些步兵围住骑兵时,骑兵根本无路可逃,只能束手就擒。
奥莱见状不禁怒哼一声,在后军破口大骂希尔曼阴险狡诈,居然动用这种兵种对付他的骑兵。
明眼人都看得出,单论骑兵对决,爱沙尼亚绝不是西沙部落的对手。
可无奈爱沙尼亚毕竟是个王国,拥有的兵种远比西沙部落丰富得多。整体实力上,西沙部落明显处于下风,这是不争的事实。
快!全军压上!一定要挡住那些长枪重盾兵!奥莱心急如焚。他手上能调动的只有这一万多骑兵,这可是西沙部落的全部家底,每一个都是部落的子弟兵。
若是在此全军覆没,即便战胜了爱沙尼亚,西沙部落也难逃被其他势力吞并的命运。
五万多步兵在号令下呐喊着发起冲锋。但希尔曼岂会让他如愿?论指挥才能,两个奥莱加起来也不是希尔曼的对手。
早在派出长枪重盾兵时,希尔曼就已命令八万大军全速推进。
爱沙尼亚举国之力多年才培养出五千长枪重盾兵,因此希尔曼格外珍惜这些精锐,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
两军步兵很快短兵相接。在步兵对抗中,西沙部落再难重现骑兵的锋芒。
毕竟西沙部落的步兵都是临时拼凑而成,无论战斗素质还是协同配合,都远逊于希尔曼的正规军。更何况人数上也处于劣势。
几个回合交锋后,西沙部落步兵仅剩三万余人,而爱沙尼亚方面只折损了六千多。差距一目了然。
此时,五千长枪重盾兵已将西沙骑兵分割包围。密集的盾墙将骑兵们挤压在狭小空间里,根本无法动弹。
烈日下,长枪盾甲兵手持的金属盾牌反射着刺眼的光芒,每一次反光都让西沙骑兵的视线受到干扰。
原本占据战场主动的西沙骑兵,在遭遇这支特殊部队后,形势急转直下。长枪兵与爱沙尼亚骑兵的协同作战,逐渐压制住了西沙部落的骑兵。
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关键转折。当爱沙尼亚的长枪方阵出现在战场上时,西沙部落的败局就已注定。
奥莱目睹族人接连倒下,双腿发软跪倒在地。此时战事已持续半日,渐渐进入尾声。
此役中,爱沙尼亚军队歼灭西沙部落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六千人,平民一万九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