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2 / 2)

\"帝国养你们这些废物有何用?\"

\"如今事关存亡,竟无一人献策!\"

或许是恐惧戳破了幻想,终于有位大臣硬着头皮出列。

他面色难看地拱手道:

\"启禀太上皇,此次大汉帝国助拉脱维亚收复失地,我军未作抵抗...\"

\"这已算是主动示好,料想大汉帝国不会继续为难。\"

这番言论引得不少大臣点头附和。

唯有奥德安利始终面色凝重。

他冷冷扫过众人,半晌才沉声道:

\"你们当真以为,大汉帝国会就此罢休?\"

这句话犹如一盆冰水,将众人刚燃起的幻想彻底浇灭。

挪威帝国大殿内,群臣缄默无言,无人敢轻易向奥德安利进言。

奥德安利目光扫过众人阴郁的面容,长叹一声后缓缓道出心中所想。在他执政的岁月里,这个国度也曾数次面临危难,但都被他逐一化解。最险恶之时,帝国濒临分崩离析,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叛军割据。然而即便在那般绝境中,这位君主始终镇定自若,视若等闲。

可如今面对大汉帝国的威胁,奥德安利首次感到事情非比寻常。他隐约预感到,即便自己亲自出手,恐怕也难以扭转乾坤。

恰在此时,奥德列夫携侍从踏入大殿。老君主余光瞥见来人,未等其站定便开口:\"说说你的见解。\"

奥德列夫躬身行礼,目光略过两旁重臣。\"孙儿以为,以大汉帝国一贯作风,定不会对挪威手下留情。\"他稍作停顿,见祖父示意继续,便沉声道:\"如今我们仅有两条路可选:拼死抵抗实为下策,而另一条路......是即刻向大汉帝国臣服。\"

自从大汉帝国兵锋西指,西方诸国早将其底细摸得透彻。各国案头堆积如山的战报显示,这个东方巨兽从不接受中途求和——要么在战前归顺,要么战后 ** 。更令人心惊的是,凡其所经之处的王朝,无一例外尽数倾覆。这般铁血作风,预示着挪威恐难幸免。

奥德安利今日召集朝臣议事,核心议题便是面对强敌时的抉择——是俯首称臣还是血战到底。

挪威王朝的武将们率先打破朝堂沉寂。那位身经百战的铁血大将昂然出列:\"启禀太上皇,我挪威千年文明岂容东方蛮夷小觑?末将愿率军讨伐!\"

这位战功赫赫的统帅素以嗜战闻名,朝中武将多受其影响,遇事便主战。

文官集团立时提出异议。首辅大臣踱至殿中,向奥德安利郑重行礼:\"臣以为,此乃与大汉结盟的良机。若把握得当,或可令我挪威更上一层楼。\"

立即有大臣反驳:\"大汉从不接受平等结盟,唯有纳降一途。若开战便再无转圜余地!\"

首辅闻言轻笑:\"诸位可知埃及之事?\"他环视群臣,从容道:\"埃及虽臣属大汉,却仍自治如初。更获其倾力扶持,如今国力日盛......\"

这段朝堂交锋预示着挪威王朝将面临重大抉择。

丞相对众大臣的劝诫尚未讲完,殿堂中已有不少人眼中泛起异样的光芒。

确实,那些归顺大汉帝国的属国如今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埃及这样的王国,甚至已显露出几分帝国气派。挪威若能得到大汉扶持,必定能更上一层楼。

奥德安利冷眼旁观着群臣的神色变化。当看到那些闪烁的目光时,他胸中陡然腾起无名怒火,那火势愈燃愈烈。其实他自己也曾动过归降的念头——从密报来看,与大汉为敌实非明智之举。若真刀兵相见,挪威必败无疑。

但此刻目睹满朝文武几乎要异口同声赞成投降,奥德安利心头却涌起说不出的酸涩。或许是他骨子里的执拗作祟,内心深处竟期盼看到这些大臣高喊誓死抵抗的热血场面。

就在众人以为大势已定时,沉默了许久的大将军利夫突然出声。他对着丞相冷哼一声,脸上写满轻蔑:\"丞相此言,是在动摇我挪威军心!未战先降,当真是好气节!\"

利夫说着朝身后众武将微微颔首。那些戎装将领立即会意,纷纷投来赞同的目光。得到支持的利夫转向奥德安利,单膝跪地抱拳道:\"太上皇明鉴!那大汉不过东方蛮夷之邦,纵使传闻再盛,我挪威也绝不低头!\"

他猛然抬头,掷地有声:\"末将愿亲率三军与汉军决一死战,至死方休!\"话音未落,其身后众将齐刷刷跪倒,同声高呼愿随大将军死战到底。

望着这热血沸腾的场面,奥德安利阴沉的面容终于稍稍舒展。他抬手示意众人起身,语气沉缓:\"诸卿忠心,朕自然知晓。\"略作停顿后,语重心长道:\"但此刻,确非与大汉开战良机。\"

大殿之上,群臣顿悟。文官们相视而笑,武官们则面色铁青。奥德安利环顾四周,轻抚龙案道:

\"归顺大汉,方是挪威存续之道。\"

此言一出,武将席间顿时哗然。老将们握紧佩剑,指节发白。他们原以为国君必会誓死抗汉,不料竟闻此降表。

奥德安利缓步走下丹墀,战靴踏在猩红地毯上寂然无声。他在众将面前驻足,目光扫过那些愤懑的面容:

\"诸君忠勇,本王岂会不知?然与大汉为敌,无异以卵击石。\"

他抬手指向殿外西边:\"安息骸骨未寒,罗马铁骑折戟。就连塞维鲁陛下,当年亦只带着三百残兵仓皇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