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1 / 2)

西域平定后,乌孙国完全臣服于刘耕。原有的大宛国境内,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大批农民陆续进驻接管。如今的大宛城已成为刘耕在西域的军事行政中心。

乌孙 ** 深知形势,源源不断地向大宛城输送各类物资。公孙瓒按刘耕部署,留下十万铁骑镇守西域,亲率其余十万骑兵返回漠北草原。

刘耕的势力版图已对大汉形成合围之势:

- 西部:西域、草原

- 东部:幽州、青州

- 南部:交州、吕宋群岛

- 海域:三韩半岛、瀛洲、夷洲

- 新拓:东南亚诸地

如此格局下,刘耕已无需介入中原诸侯混战。只需稳步发展领地,借助系统优势积累资源、扩充军备。待时机成熟时四面出击,必能一举平定天下。

但刘耕并不满足于被动发展。他展开系统地图,审视中原局势:袁绍、袁术、曹操等诸侯尚具实力,余者或目光短浅,或受世家操控,皆不足为虑。

鉴于世家大族把持仕途,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刘耕决定推行第二项战略。除必要务农者外,所有系统生成的青壮劳力被分批派往各诸侯领地——这正是他精心谋划的\"渗透计划\"。

(\"刘兄!\"

\"快出发,春耕时辰到了!\"

\"老刘?\"

扛着锄头的王老汉路过邻居家院门时,发现向来准时的老刘今日竟不见人影。这实在反常,要知道自从大皇子分配田地后,大伙儿都格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王老汉探头张望片刻,满腹狐疑地往自家田地走去。令他更为诧异的是,老刘的田垄旁竟站着几名兵卒,正熟练地挥动着农具。

\"怪事......\"王老汉嘀咕着挠挠花白鬓角,抡起锄头开始翻整自己的地块。他自然不知晓,同样的情形正在刘耕治下各处上演。

此刻,这些消失的农户正如溪流般悄然汇向各州。在冀州某处田埂上,本地老农递给陌生人一瓢清水:\"瞧着面生,是从外乡来的?\"

\"是啊。\"灰头土脸的汉子抹着嘴角叹气,\"那边兵荒马乱的,实在活不下去......\"他忽然压低声音,\"老哥,你们这儿赋税几成?可容得下逃荒的?\"

这个问题像石子投入静水。老农布满老茧的手突然僵住——他们耕种的田产尽属世家,收上来的粮食八成都要装进别人的粮仓。田埂上的交谈声渐渐低了下去,只剩下风吹麦浪的沙沙响。

时局动荡,诸侯备战,各地赋税层层加码,百姓口粮被搜刮殆尽。眼下这日子,竟比流民餐风露宿的漂泊生活更为艰难。

\"唉——一言难尽啊!\"

\"这乱世之中,连果腹都成奢望,更莫说安稳度日了。\"

\"只盼着早日天下太平......\"

听着老农们声声哀叹,刘耕派来的探子们却暗自欣喜。既然民怨沸腾,大计便可顺利推进了。

\"既如此艰难,何不另谋生路?\"

\"听闻大皇子治下的幽州、交州,不仅屋舍俨然,殿下还给每户都分了沃土良田!\"

\"税赋极轻,那可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啊!\"

随着密探们绘声绘色地描述刘耕辖境的盛况,这些饱受煎熬的冀州百姓眼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袁绍为防备幽州刘耕、攻打兖州曹操,正变本加厉地征丁夺粮,百姓处境比当年黄巾之乱时更为凄惨。

\"此话当真?!\"

\"大皇子果真分田赐宅?\"

面对声声质疑,密探们亮出了 ** 锏:与其在冀州坐以待毙,不如奔赴刘耕治下的三州搏个生机。在众人巧舌如簧的游说下,百姓们渐渐动了迁徙之念。

\"还犹豫什么?我从司隶逃来,这就要去幽州!\"

\"我自豫州而来,听闻大皇子仁德,正往交州去呢!\"

\"并州已经活不下去了,我定要去投奔大皇子!\"

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地域反复传唱。百姓们拖家带口,纷纷踏上了通往刘耕辖境的求生之路。

大汉十三州各地正上演着相似场景,除刘耕势力范围外,各诸侯辖地突然涌现大量来自刘耕阵营的农人。三言两语间,这些外来者便动摇了本土百姓的心思。

眼见成群结队的人都往大皇子领地迁徙,从众之心人皆有之。既众口一词称颂大皇子仁德,寻常百姓自然信以为真。更想着人多势众,纵有变故也能相互照应,恰似当年黄巾起事时的情形。不过旬日,各诸侯治下的百姓已收拾细软,携家带口奔赴刘耕掌控的幽、青、交三州。

此刻通往北方官道上,拖家带口的迁徙队伍望不到头。人们眼中闪烁着憧憬,仿佛已看见未来安居乐业的光景。

\"速速启程!\"

\"大皇子给田分宅!\"

\"迟了就赶不上了!\"

分田授屋的消息如野火燎原,各州百姓闻风而动。大规模迁徙潮中,刘耕安插的农人混迹其间,诸侯竟未察觉领地人口正悄然流失。

当迁徙队伍终于抵达幽州地界,所有人都被眼前景象震得瞠目结舌。

\"苍天在上!\"

\"这真是幽州?\"

\"简直换了人间!\"

来自袁绍治下的百姓尤其惊叹。在他们的旧有认知里,幽州本该是被异族摧残过的荒芜之地。虽知刘耕大破胡虏,却不想此地竟变得这般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