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量子纠缠!
就在那一瞬间,这个词如同闪电一般,以惊人的速度在哈桑的脑海中疾驰而过。
然而,这绝非是一种简单的比喻!
事实上,那些病人们被污染的记忆,正在以一种超乎寻常、超越物理定律的方式,悄然发生着诡异的联动。
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暗中操纵着这一切,将他们的意识边界逐渐模糊,使得他们的思维开始相互交织、渗透。
更为惊人的是,这种联动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记忆交流,而是深入到了最底层的创伤体验。
这些病人们,尽管彼此之间可能毫无关联,但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痛却在这一刻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就在这时,囚禁他的镜廊迷宫似乎也受到了这股异常精神共振的干扰。
一部分镜面变得不稳定,影像闪烁模糊,甚至短暂地映照出了诊所内部的实时景象。
不是通过固定的窗口,而是如同信号接收不良的屏幕。
哈桑看到,在休息室里,原本被镇静剂控制的卡尔和安娜,不知何时都已醒来。
他们没有嘶吼,没有混乱的语言,而是诡异地面对面静坐,双眼圆睁,瞳孔深处仿佛有无数影像飞速流转。
他们的身体微微颤抖,额头渗出冷汗,显然正沉浸在某种极端的、共享的精神体验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摆放在他们旁边、用于基础生命体征监测的便携式脑电设备,屏幕上的波形发生了根本性的异变。
代表卡尔和安娜的两条独立脑电波曲线,不再是无规则的起伏,而是如同被一只无形之手操控,开始同步、缠绕。
最终融合成一条极其复杂、蕴含着深邃数学美感的全新波形。
这条波形,哈桑曾在那些关于蓝蝶鳞粉分子式和宇宙弦理论的晦涩参考文献中见过类似的图示。
那是黎曼ζ函数在复平面上非平凡零点的分布模式。
一个关乎素数分布、被视为数学界最重要谜题之一的纯数学概念。
此刻竟由两个陷入精神纠缠的人类大脑的生理活动,精准地绘制了出来。
这绝非巧合。
这证明,发生在病人们身上的“记忆污染”和“人格纠缠”,其背后运作的机制,涉及到了某种极其底层、关乎宇宙基本结构的数学规律。
蓝蝶、契约、镜子、现在的脑电波黎曼函数……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超越当前人类认知的、将意识、数学和物理现实紧密联结的恐怖系统。
“观测即定义,定义即束缚。”
第九契约的碎片在他脑中回响。
难道这种“人格量子纠缠”,就是某种更宏观的“观测”和“定义”过程?
将不同的意识强行耦合,以达成某种……“净化”?或者“重组”?
而丽莎的“纯真年代”,在这种基于深层数学规律的纠缠与重组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是缓冲剂?是催化剂?还是……
最终被消耗的基准源?
镜廊中,那混合的声线再次幽幽响起,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满意。
“纠缠开始……误差校正……进行中……”
“最优催化剂……状态稳定……持续供给……”
哈桑的目光猛地钉在镜中丽莎的身影上。
围绕在她周围的淡蓝色蝶翼能量纹路,此刻明亮了许多。
并且正以一种奇异的频率波动着,与远处卡尔和安娜那融合成黎曼函数图像的脑电波,产生了清晰的谐共振。
丽莎不仅是“药引”,她更是在用自己不断倒流、不断透明化的“存在”,为这场残酷的、基于数学规律的人格纠缠与记忆重组,提供着稳定的“能量”和“导向”。
“不!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