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柏林国家图书馆的机密档案区,伪装成研究生,查阅被封存的1943年教会年鉴。
当她戴着白手套的指尖掠过某页泛黄的圣尼古拉教堂地下结构图时,放在一旁的皮质速写本突然剧烈震动,自动从帆布包里滑落,“啪”地掉在积满灰尘的木地板上。
本子在她面前哗啦啦地自行翻动,最终停在一页空白处。
页面上,血红色的线条如同拥有生命般蜿蜒浮现。
正是父亲日记夹页中出现的、那个由复杂几何图形与星座符号组成的“星纹”图案。
线条迅速生长、蔓延,渐渐勾勒出错综复杂的地下管道与密室脉络。
其中一个被反复标注、不断渗出黑色墨渍的红点,仿佛一颗跳动的心脏,吸引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你在找这个吗,罗森塔尔小姐?”
一个温和得近乎慈祥的嗓音在她身后响起。
索菲亚猛地合上速写本,心脏几乎跳出胸腔。
一位穿着灰色修道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妇人,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脸上带着悲悯的微笑。
她递来一本厚重的《中世纪色素化学史》,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花体字写着一串坐标:
“今晚九点,北纬52°31'12“”。没有具体地址,只有这一行数字。
坐标指向柏林东郊一片被废弃多年的工业区,曾经的屠宰场。
夜晚的寒风穿过生锈的铁丝网,发出呜咽般的声音。
索菲亚根据速写本上自动更新的地图,找到了隐藏在最大一间冷库深处的入口。
一扇伪装成巨大肉钩架、与后面水泥墙几乎融为一体的沉重铁门。
推开时,铰链发出令人牙齿发酸的呻吟,一股比外面寒风更刺骨的冷气,混合着熟悉的骨灰颜料气味,扑面而来。
只是这里的味道浓度是画室里的千百倍,浓烈到像是由千万具尸体同时燃烧、研磨后形成的烟雾,钻进她的每一个毛孔。
门后的景象,让见惯了诡异的索菲亚也瞬间窒息,胃里翻江倒海。
眼前是一个巨大的、利用屠宰场原有骨架改造的地下空间。
一条全自动的流水线,沿着昔日运送牲畜的轨道冰冷地延伸。
流水线的起点,是数个经过改装、依旧残留着焦黑色油污的焚尸炉。
其粗大的金属烟囱,没有通向外界,而是直接扭曲地连接着数台嗡嗡作响的、充满未来感的颜料灌装机。
裹在标准化“尸袋”中的不明原料,从焚尸炉一端被送入,经过难以窥探的内部流程,另一端便精准地吐出贴好标签、包装完成的锡管颜料,由机械臂打包、装箱。
流水线旁,排列着数十个两人高的巨型玻璃罐,里面盛满了浑浊的、微微发光的骨灰溶液。
无数张珍贵的历史原版照片、底片、甚至羊皮纸手稿,被机械爪夹着,在这些溶液里反复浸泡、翻腾。
索菲亚眼睁睁看着一张记录集中营惨状的照片,在溶液中逐渐褪去原本影像。
囚犯们瘦骨嶙峋的身影被抹去,替换成一群穿着整洁囚服的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着桌上根本不存在的面包和汤。
一张南京城墙下尸横遍野的照片,尸体消失,变成了倒塌的砖石和瓦砾。
一张卢旺达尸坑的航拍图,堆积如山的遗体被“修正”为等待处理的农作物秸秆……
“很美吧?”一个穿着无菌白大褂、戴着护目镜的技术员注意到她惨白的脸色,走过来,语气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自豪。
“我们正在用痛苦本身作为原料,制造希望,抚平历史的创伤。这才是真正的‘净化’。”
索菲亚的速写本在背包里疯狂振动,烫得她后背生疼。
她勉强保持镇定,掏出本子翻开。
只见之前的平面图正在实时更新,用闪烁的箭头标注出这条主流水线下方的更深层结构,名为“净化车间”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