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站,萨尔斯堡(莫扎特故乡)。在这里,扭曲的安魂曲引发了最令人心寒的效应。
人们对莫扎特本人最欢快、最充满生命力的那些作品(如《费加罗的婚礼》选段)的记忆蒙上了一层灰暗、悲伤的滤镜,甚至开始与《安魂曲》的死亡主题混淆。
萨尔斯堡音乐节当天,街头艺人吹奏《费加罗》咏叹调,却自动降为小调,尾音拖长至《安魂曲》的“落泪之速”。
路人鼓掌,却发现自己拍子越打越慢,像给一场提前的葬礼送葬。
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精准的记忆手术。
星纹教会像一群隐藏在历史阴影中的建筑师,利用被扭曲的安魂曲作为工具,在欧洲文明的精神基座上,系统地、有选择性地拆除着某些特定的文化记忆承重墙。
莱亚在后台记录:
每一次“手术“后,城市上空的云层都会出现极细的磷绿色“划痕“,像有人在天空用隐形笔做标记。
划痕方向永远指向下一座巡演城市,仿佛一张巨大的“认知地图“被逐格点亮。
双胞胎成为了这场无声破坏的“执行者“。她们在舞台上,用被玷污的音乐,亲手参与着这场浩劫。
每一次演出,艾米都能感觉到那根头发G弦在贪婪地吸收着由音乐引动的、观众们因记忆被篡改而产生的困惑、失落与无形的恐惧。
这些负面情绪,正是契约所需求的“绝望“的一种形式。
莱亚则被迫“观看“着随着演奏,无形的、带着契约磷绿色的能量如同蛛网般从音乐厅蔓延出去,覆盖城市,渗透进无数人的梦境与潜意识,执行着那可怕的“欺骗“。
艾米在谢幕时触摸G弦,弦身温度比平时低1.3c,却发出极轻的“嗡鸣”,像吃饱的兽在咂嘴。
她用调音器测得弦的张力自动增加0.5kg,仿佛绝望被转化为物理拉力,随时准备下一次更狠的吞噬。
这七场演出,仿佛在构建一座无形的“欺骗巴别塔“。
不是通往天堂,而是要瓦解人类集体记忆的共通性,混淆文明的坐标,创造一个更容易被某种力量掌控的、认知混乱的世界。
莱亚在笔记本上画下七城连线,图形酷似一座倒置的巴别塔。
塔尖直指维也纳,塔基却悬在空中。
她在塔底写下一行小字:
当最后一根承重墙被拆除,塔不会倒塌,而是“悬浮“,因为人们已忘记“坠落“的概念。
她们在助纣为虐。每一场演出,都让她们的灵魂承受着巨大的煎熬。
但她们也在这过程中,默默地记录着每一个被篡改版本乐谱的异常之处,观察着第七排幽灵的反应,感受着G弦与契约能量的流动规律。
演出间隙,她们用暗号交换笔记:
艾米在G弦上打一个极细的“死结“代表“记忆断裂点“,莱亚则在总谱页脚画一枚“倒悬的音符“标注“认知承重墙”。
这些记号肉眼难辨,却能在紫外灯下连成另一份“反制地图”。
她们正在把“欺骗巴别塔“的每一块砖,偷偷编号、记录、等待归还。
毁灭的图景愈发清晰,而反抗的念头,也在绝望的土壤中,如同濒死的植物般,挣扎着寻找最后一线生机。
这七座城市,七场被扭曲的安魂曲,不仅是星纹教会的阴谋,也正在成为双胞胎理解并最终对抗这庞然大物的、血的课堂。
最后一站演出前夜,莱亚把七份“反制地图“叠在一起,对着台灯透光。
重叠的“倒悬音符“在纸上拼成一个新的符号——“?∞“——
她不知道这代表什么,却感觉那是“欺骗巴别塔“的裂缝:
只要再轻轻地敲一下,整座塔似乎都在微微颤抖,仿佛它已经不堪重负,随时都可能从内部发出走音的声音。
人们会惊愕地抬起头,凝视着这座塔。而这座塔,将成为一个警示,提醒人们生命的脆弱和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