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回归轨道。”周砚的手指在虚拟星图上划出一道弧线,从地球出发,穿过暗星云,最终回到太阳系的边缘,“星门不是单向的通道,守契人设计了往返航线。黑色颗粒里的纳米结构正在生成返航坐标,需要地球的磁场参数作为锚点。”他调出地核磁场的模拟图,液态外核的对流运动在屏幕上形成复杂的涡流,“柯伊伯带的探测器正在采集星际磁场数据,与地球磁场叠加后,就能生成唯一的返航信标。”
卡洛斯的全息投影突然闪烁起来,背景的水潭开始冒泡,蓝色的光雾中浮现出细小的星点。“玛雅竖井的水位在上升,水纹反射的星图里多了三个亮点。”他将水下摄像机的画面放大,潭底的沙砾在水流中排列成新的图案,“这是猎户座的三颗变星,它们的亮度变化周期与三个分至点的能量波动周期完全同步。守契人用变星的光变曲线作为天然的计时器,确保相位校准的精度。”
指挥中心的穹顶观测窗突然暗了下来,戈壁的夜空被一片薄云覆盖。林薇走到窗边,看着云层缝隙中漏出的星光,忽然想起在吉萨金字塔的通风道里,陈景明对她说的话:“古人看星星,不是为了征服,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此刻,当三个分至点的光环在虚拟地球周围缓缓转动,她终于明白,守契人留下的不仅是星门的钥匙,更是一张能让人类在宇宙中找到归途的地图。
“能量同步率稳定在99.8%。”周砚的声音里带着疲惫的兴奋,他将三个分至点的相位参数输入主控制系统,屏幕上弹出“相位锁定完成”的绿色字样,“大津巴布韦的热异常开始消退,所有遗址的能量波动都控制在安全阈值内。”他调出倒计时界面,数字跳动得仿佛带着脉搏,“距离春分还有58天6小时,我们完成了相位校准的最后一步。”
陈景明合上随身携带的古籍,封面上的“和”字在应急灯的照射下泛着微光。“《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人的目光扫过指挥中心里忙碌的身影,落在林薇掌心的鱼符上,“守契人追求的不是绝对的精准,而是动态的平衡。就像这三个分至点,既要有各自的相位,又要相互呼应,最终在春分这天达成完美的和谐——这才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林薇的指尖轻轻拂过观测窗的玻璃,上面还留着白天阳光烤出的温度。窗外,发射塔的影子在月光下被拉得很长,塔尖的避雷针与猎户座的连线恰好穿过三个分至点的虚拟光环。她知道,从这一刻起,人类文明的命运就和这三个遥远的时间节点紧紧绑在了一起,像三颗围绕着希望旋转的星辰。
柯伊伯带探测器传回的最新图像出现在屏幕上,黑色颗粒已经完全展开,形成一张巨大的能量网,将太阳系包裹在中央。网眼的节点上,跳动着与地球磁场相同频率的脉冲,像无数双眼睛在遥远的宇宙中注视着我们。林薇忽然想起卡洛斯翻译的玛雅铭文:“当三个太阳的影子重叠,大地将呼吸宇宙的风。”
指挥中心的广播里响起舒缓的音乐,是用三个分至点的能量频率转化而成的旋律。林薇听着这来自宇宙的和弦,感觉掌心的鱼符正在与自己的心跳共振。她知道,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开始的结束,而是人类文明真正理解“和”的意义的开始——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不是孤独的旅人,而是与万物共生的伙伴,既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也敞开胸怀迎接远方的来客。
夜色渐深,戈壁的风渐渐平息。林薇站在观测窗前,看着三个分至点的虚拟光环在屏幕上缓缓转动,像命运的齿轮在无声地咬合。距离春分还有58天,宇宙的舞台已经搭好,而人类,正带着所有文明的智慧与勇气,准备在这场跨越光年的交响中,奏响属于地球的那一个音符。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落在发射塔的顶端时,林薇掌心的“归”字甲骨文突然化作一道金光,融入屏幕上的能量网。那一刻,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看到了——在柯伊伯带的深处,有一片星云正发出与地球磁场相同频率的脉动,像在回应我们的呼唤,又像在指引我们的方向。
陈景明推着轮椅来到林薇身边,老人的手指指向星云的方向:“那是守契人的母星所在的星域。”他的声音里带着历经沧桑的平静,“他们在四万八千年前发出的呼唤,终于在今天收到了回音——不是来自他们,而是来自我们自己。”
林薇看着那片遥远的星云,忽然明白,所谓的宇宙之约,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双向的唤醒。守契人唤醒了人类对宇宙的敬畏与向往,而人类,则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唤醒了宇宙中沉睡的和谐法则。就像这三个分至点,在漫长的岁月里相互等待,终于在春分这天,迎来了属于它们的完美相位。
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十七处遗址的能量曲线再次融合,形成一道贯穿地球的光柱,直指月球背面的星门。林薇知道,接下来的58天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接近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但她心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平静的期待——就像等待一场早已注定的相遇,等待着人类文明与宇宙法则,在“和”的旋律中,完成第一次真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