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市的春阳刚漫过巷口的老槐树,林砚推开那扇熟悉的玻璃门时,指尖还沾着巷口早餐铺的芝麻——他和苏清媛特意绕路买了豆浆油条,就像三年前他们第一次在这里租下工作室时那样。
“墙面得重新刷一遍,浅灰色吧,显亮。”苏清媛踩着梯子,用指尖蹭掉墙上残留的旧海报,露出里面干净的白墙。这里是林砚创业初期的第一个工作室,五十平米的空间,曾承载过他和苏清媛最初的“绿能芯”构想,后来因为沈家的商业打压,才不得不暂时关闭。如今沈家倒台,王家暂避锋芒,这里成了重启事业最贴切的起点。
林砚放下手里的纸箱,里面装着当年的研发草稿和第一台实验样机,纸页边缘已经泛黄,却被他仔细塑封保存着。“还记得吗?第一次在这里熬夜,你煮的咖啡洒在了电路图上,我们俩蹲在地上用吹风机吹了半小时。”他笑着抽出一张画满批注的图纸,上面还留着褐色的咖啡渍,“那时候你就说,以后要让‘绿能芯’点亮整个京华市的路灯。”
苏清媛从梯子上下来,凑过来看图纸,眼底泛着光:“当然记得,你还说要把工作室做成能和国际科技公司抗衡的平台。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实现了。”她接过图纸,小心翼翼地贴在新钉好的展示板上,旁边留白的地方,正好能放未来的新成果。
两人正整理着,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老陈和小夏,曾经跟着林砚的核心研发成员。老陈手里拎着工具箱,小夏抱着一摞新的实验记录本,脸上满是雀跃:“林总,苏姐!我们一听说工作室重启,立马就赶过来了!”
“老陈,你的电路设计可是‘绿能芯’的关键,这次还得靠你。”林砚拍了拍老陈的肩膀,“小夏,实验数据的整理就交给你,跟以前一样,不能出半点差错。”
“放心吧林总!”小夏用力点头,眼神里的坚定和三年前一模一样。老陈则打开工具箱,掏出万用表:“我先检查一下电路,保证实验设备一到就能用。”
团队的回归像一股暖流,让小小的工作室瞬间热闹起来。林砚看着忙碌的众人,指尖微微发热——“心镜”悄然展开,他能清晰地感知到每个人心里的期待:老陈想完成当年未竟的电路优化,小夏想让自己的数据分析被更多人认可,苏清媛则在规划如何将“绿能芯”与城市基建结合。这些细碎的心愿交织在一起,成了重启工作室最坚实的动力。
“对了,工作室得有个新名字。”苏清媛突然停下手里的活,看着林砚,“以前叫‘砚媛实验室’太私人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面向城市的智造项目,得有个更有格局的名字。”
林砚沉吟片刻,目光落在展示板上的“绿能芯”字样上,又扫过窗外的京华市天际线:“‘东方智造’怎么样?‘东方’呼应我们的技术根脉,‘智造’突出智能和创新,也能和‘绿能芯’的环保理念契合。”
“东方智造!”小夏先拍了手,“听起来就很有力量,比那些洋名字有辨识度!”老陈也点头:“好名字,既不忘本,又能体现技术方向,正好符合我们的定位。”
苏清媛笑着握住林砚的手:“就叫‘东方智造’。明天我去工商局办更名手续,顺便把之前提交的‘市科创基金’申请材料再补充一份,把工作室重启的情况加上,成功概率能更高。”
提到科创基金,林砚想起三天前赵刚的提醒——市科创局最近在重点扶持环保科技项目,“绿能芯”的技术参数和应用前景正好符合要求,而且纪委那边也隐晦地打过招呼,只要材料没问题,审批会一路绿灯。这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官方对“绿能芯”的认可,能有效抵御王家未来可能的商业质疑。
第二天一早,苏清媛带着补充好的材料去了科创局。林砚则留在工作室,和老陈调试新到的实验设备。中午时分,苏清媛的电话打了过来,声音里满是雀跃:“林砚!通过了!科创局的李主任说,‘绿能芯’的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直接给我们批了两百万的扶持资金,下周一就能到账!”
林砚手里的螺丝刀顿了一下,心里涌起一阵暖意。他走到展示板前,看着“东方智造”四个刚贴好的金属字,在阳光下泛着光:“太好了!资金一到,我们就启动中试生产线,争取下个月就能拿出符合量产标准的样品。”
挂了电话,老陈和小夏围了过来,脸上满是激动。“两百万!足够我们把中试线搭起来了!”小夏拿着实验记录本,开始规划后续的数据采集计划。老陈则拿出电路图:“我今晚就把优化方案改好,保证中试时电路稳定性能提升十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