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定鼎东京(下)(2 / 2)

“父亲,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快走!”盛明兰扶住父亲,在阿宝的护卫下,一行人沿着偏僻的宫道,小心翼翼地朝着前朝福宁殿方向摸去。

福宁殿内,尘埃落定。

当盛明兰带着盛纮等人赶到福宁殿时,殿内的厮杀已经彻底平息。叛军尸体已被拖走,血迹尚未完全清理,空气中还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

赵祯在曹皇后和内侍的搀扶下,已经重新坐回了龙椅,虽然脸色依旧苍白,精神萎靡,但帝王的威仪正在一点点回归。

任长卿、盛纮、盛长柏等人连忙上前,跪倒在地,声音哽咽:“臣等救驾来迟,让陛下受惊了!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祯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任长卿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任卿,你没事吧?” 在经历了生死大劫,刚刚脱离险境,他第一个主动关心的,竟然是这位他颇为倚重,却也因他而卷入漩涡的年轻臣子。

任长卿浑身一震,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感动瞬间涌遍全身。在这等时刻,官家竟然还惦记着自己的安危!他有点感动,声音带着真挚的激动与后怕:“托陛下洪福,臣……臣无恙!陛下您……您龙体可安?逆贼没有伤到您吧?” 他抬起头,急切地打量着赵祯,看到脖子上的那道血痕时,也是一阵后怕

赵祯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无碍,也让任长卿不必过于激动,站到一边去。他的目光,重新落在了殿内最为瞩目的那对父子——赵宗全和赵策英身上。

赵宗全和赵策英此刻心潮澎湃,难以自已。见赵祯看来,父子二人连忙再次上前,撩袍跪倒,行了大礼,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臣赵宗全(赵策英),救驾来迟!让陛下身陷险境,臣等万死难辞其咎!请陛下治罪!” 赵宗全话语谦卑,姿态放得极低。他很清楚,虽然血诏已立,虽然救了驾,但在没有经过正式册封典礼,没有公告天下之前,他名义上还是臣子,是禹州团练使,绝不能有丝毫得意忘形。只有等到正式过继,册立太子诏书颁布,他才能以嗣子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称赵祯为父皇。

赵祯看着伏在地上的赵宗全,目光深邃,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疲惫的欣慰。他缓缓开口,声音虽然虚弱,却依旧带着帝王独有的威严:“爱卿平身。若非你等及时率兵勤王,扫平叛逆,朕与皇后,乃至这大周江山,恐怕都已落入逆贼之手。你们……有功,无罪。”

“谢陛下隆恩!”赵宗全和赵策英这才松了口气,叩谢后站起身来,垂手恭立。

赵祯的目光又在殿内扫视,最终落在了站在赵宗全身后,身形挺拔、面容俊朗却带着几分风霜之色的顾廷烨身上。他仔细端详了片刻,眼中露出一丝恍然和探究。

“你……”赵祯抬手指向顾廷烨,“你不是宁远侯府顾偃开家的那个二小子,顾廷烨顾二郎吗?”

这一声询问,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在殿内引起一阵细微的骚动。许多不知内情的人,包括西郊大营的一些将领,都惊讶地看向顾廷烨。白烨将军……是宁远侯府的二公子?

赵宗全和赵策英更是浑身一震,猛地扭头看向顾廷烨,眼中充满了惊疑、不解,甚至一丝被隐瞒的恼怒。白烨?顾廷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顾廷烨心中暗叫一声不好,但他面上却丝毫不显慌乱。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再次跪倒在地,声音沉稳而清晰:“回陛下,臣……正是顾廷烨。”

赵祯似乎陷入了回忆,语气平和了些许:“朕记得你。你小时候,随着你父亲进宫,朕见你机灵,还让你在殿前耍了一套枪法。嗯……耍得不错,虎虎生风,颇有乃祖遗风。朕当时一高兴,还赏了你一杆先皇御用的点钢枪。可有此事?”

“陛下日理万机,竟还记得此等小事,臣……惶恐。”顾廷烨叩首道,心中却是念头飞转。官家在此刻提起旧事,是何用意?是单纯叙旧,还是……他不敢怠慢,知道必须立刻解释清楚,否则让赵宗全生出疑心,认为自己是他派去的眼线,那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投效,都将付诸东流。

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地看向面露疑色的赵宗全,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惭愧与无奈:“殿下明鉴!臣确系顾廷烨。只因被家族所弃,逐出家门,流落江湖。又不愿沾顾家的光,故以母姓‘白’为化名,投军效力。臣对殿下绝无二心!除了这身世来历因有难言之隐未曾明言之外,臣之一片赤诚,天地可鉴!在禹州所作所为,皆为报效殿下知遇之恩,绝无半点欺瞒!” 。

赵宗全听着顾廷烨的解释,看着他诚恳的眼神,心中的疑虑稍稍减轻。顾家内部的龃龉,他也有所耳闻。若顾廷烨真是被家族赶出来的,化名投军倒也说得通。而且观其言行,在禹州时确实尽心竭力,救驾过程中更是舍生忘死,尤其是刚才那石破天惊的一箭……若他是官家派来的,绝无可能如此行事。

但帝王心术,猜疑是本能。赵宗全并未完全放心,他需要更多的佐证,或者说,需要看到顾廷烨与官家之间并非毫无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