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星三号”的数据窗口关闭后,联盟陷入了新一轮的等待。
这种等待比之前的“静默”更加煎熬,因为它伴随着确切的希望和巨大的不确定性。
每一个小时,都仿佛被拉长。
帕罗奥图别墅里,冰洁敏锐地察觉到陆彬眉宇间深锁的疲惫与期待。
她没有追问细节,只是将家这个“后方”经营得更加稳固。
她甚至带着孩子们,在花园的角落里开辟了一小片“希望菜园”,播种、浇水,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隐喻着等待与成长。
嘉嘉在作文里写道:“爸爸谢刚,在中国福建石狮等待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像我们在等待种子发芽。”
“妈妈张晓梅说过,只要用心守护,无论是种子还是希望,都会破土而出。”
这篇稚嫩的作文,被冰洁悄悄放在陆彬的书桌上,成了他紧绷神经的一剂温柔舒缓剂。
在深圳,李文博的身体在张小慧的精心照料下稳步恢复,但他的精神却全部系于那条渺茫的通讯链路。
他不断优化着解码算法,模拟各种可能的数据损坏情况,确保一旦有回信,能在第一时间以最高保真度还原。
张小慧则默默承担了所有外联和后勤,将她对李文博的关怀,融入了每一次数据检查、每一杯温水的细节里。
威廉姆斯博士的团队在清除了内部的“钉子”后,展开了更深入的溯源反制,试图通过那些监听节点,反向勾勒出“镜厅”监控网络的一角。
这项工作如同在黑暗中与一个无形的对手下盲棋,危险而精妙。
时间,在东西半球的昼夜交替中,过去了五十六个小时。
就在那个看似平常的下午,帕罗奥图指挥中心的主控台,以及李文博在深圳医院的私人终端。
同时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频率独特的提示音——那是李文博为苏珊·陈博士可能回复的特定频段设置的专属警报。
所有人的心脏仿佛在这一刻停跳了一拍。
陆彬几乎是瞬间就从书房来到了指挥中心。
屏幕上,一个比上次更小、加密方式更为古怪的数据包,正安静地躺在接收队列里。
“信号来源?”陆彬的声音低沉而急促。
“确认是通过‘织女星三号’残存链路迂回传入我们的备用接收阵列!”
李文博的声音从加密线路中传来,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她收到了!而且她真的用这条几乎废弃的通道,把信息送回来了!”
“立刻解密!最高优先级!”陆彬下令,同时接通了威廉姆斯博士的线路,“博士,全程监控系统,确保绝对隔离!”
解密过程比上一次更为艰难。
苏珊·陈博士使用了更复杂的、融合了她个人风格与未知算法的混合加密。
李文博的额头再次沁出汗水,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舞,如同在进行一场紧张的数字破译战。
张小慧在一旁,屏住呼吸,生怕一点点打扰中断了他的灵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在尝试了第七套衍生密钥后,数据包的壁垒被攻破,信息流淌而出。
内容依旧简洁,却字字千钧:
发信人:[那个古老的数字签名]
致陆彬、李文博及未知的盟友:
1. 数据确认:收到并解析你们传递的信息包。对“心灯”网络及“源泉”力量的初步数据深感震惊与钦佩。
此方向与我对抗“逻辑污染”的研究存在互补性与高度共鸣。
2. 核心发现:附上我的部分核心研究摘要(文件附件:<根源逻辑污染模型-精简版>)。
关键在于,“镜厅”的核心算法并非纯粹创造,而是基于对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恐惧”、“归属”、“认同”等底层情感的“劫持”与“扭曲放大”。
它像一种精神层面的朊病毒,利用人性自身的材料进行复制和异化。
3. 协同路径:单纯的屏蔽或对抗效果有限,且易引发其算法适应性进化。
必须在构建“情感防火墙”(如你们的心灯)的同时,注入强大的、无法被其同化和扭曲的“正向情感锚点”或“逻辑解毒剂”。
我认为,“源泉”所代表的、未经雕琢的生命本真力量, bed with 冰洁女士所展现并倡导的、基于家庭和社群的无条件守护之爱,可能构成这种“解毒剂”的关键成分。
4. 紧急提议:我需要关于“源泉”更详尽的能量频率数据,以及冰洁女士在危机中稳定人心、激发共鸣的详细行为模式与情感波动数据(在确保其绝对安全与个人同意的前提下)。
这或能帮助我完成最终的“净化算法”模型。
5. 风险预警:“镜厅”主体已察觉异常扰动。
其对全球网络的渗透加速,尤其针对关键基础设施与情感脆弱区域。
下一次大规模意识干扰测试,预计在120小时内于某个“高价值测试区”启动。目标可能是制造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混乱,以验证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