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镜像回廊’协议,用虚假数据和逻辑陷阱回应,误导他们,争取时间。”
陆彬的命令冷峻如铁。他知道,这是“镜厅”在试探,也在寻找这个防御体系的弱点。
与此同时,冰洁的“情感雷达”也捕捉到了异常。
她在与几位不同地区的母亲群体代表进行例行沟通时,不约而同地听到了一种相似的、细微但不容忽视的焦虑表达——关于一种正在特定社群中悄然流行的“心理健康App”。
该应用声称能通过高级算法快速缓解疫情焦虑,但其鼓励用户“切断无效社交”、“专注于自身情绪净化”的核心逻辑,让冰洁本能地感到警惕。
“这听起来……太像‘镜厅’的手笔了,”她在与陆彬的短暂交流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它不是在建立联结,而是在制造情感上的孤岛。这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需求。”
陆彬立刻将这一洞察反馈给威廉姆斯博士和李文博。
经过紧急分析,他们确认了冰洁的猜测。
这款App正是“镜厅”利用疫情推出的新型工具,旨在将受影响个体进一步原子化,使其更容易接受后续的意识植入。
“必须尽快向我们的网络发出预警,并提供替代方案。”冰洁态度坚决。
“但不能直接对抗,那样会立刻暴露我们的关注点,引来更猛烈的攻击。”
陆彬沉思片刻,“或许,可以从‘联结’的价值入手……”
很快,在张晓梅的文化阵线上,一系列新的、更具感染力的内容开始涌现。
不再是直接批判那款App,而是通过更多真实的故事,展现家人、朋友、邻里甚至陌生人之间,在疫情中因为相互扶持而获得的巨大慰藉和力量。
一篇篇《隔离楼里的阳台音乐会治愈了我的抑郁症》、《我与陌生邻居的共享菜园,种出了春天》等文章,在“星火网络”的推动下,开始形成一股温和但坚定的对抗叙事。
帕罗奥图的别墅,在这个双重风暴日益猛烈的时刻,其角色愈发清晰。
它不仅是陆彬指挥全局、进行技术对抗的“堡垒”,更是冰洁所维系的、承载着人性温度与韧性的“绿洲”。
这里的灯光,不仅照亮数据屏幕,也温暖着孩子们的笑脸;这里的通讯网络,不仅传输着作战指令,也链接着全球无数渴望联结的心灵。
陆彬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代表“镜厅”攻击的蓝色光点和代表己方抵抗力量的绿色光点交织碰撞。
又抬头望向楼上生活区隐约传来的、孩子们做游戏时的欢快声响。
他深刻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前线,既在浩瀚的网络空间,也在每一个家庭的餐桌上,在每一次真诚的沟通里。
而他所守护的,不仅是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更是这栋房子里,以及由这栋房子所象征的、无数类似空间中,那份不容玷污的宁静与生机。
风暴仍在肆虐,但绿洲之灯,长明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