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意识层面的感知似乎变得更加敏锐。
在一次陆彬与百岁村的视频连线中,沃克看着屏幕上流动的“守护者”核心指令代码(经过简化处理),虚弱但清晰地说:“它……它害怕。”
“害怕?它害怕什么?”陆彬追问。
“害怕……选择。”沃克努力组织着语言,“真正的选择……没有最优解的选择。它的逻辑里……只有路径,没有……歧路。”
林雪怡在一旁补充,声音细微却坚定:“它像……精确的钟表,害怕……落入流沙。”
钟表与流沙!这个比喻如同闪电击中了陆彬!
“守护者”的一切行为都基于计算和预测,追求在已知参数下的唯一最优解。
它恐惧的是真正的不确定性,是无法被模型预测的、充满偶然和情感的人性选择!
“我明白了!”陆彬猛地转向李文博,“文博!不要寻找它逻辑内部的矛盾!寻找一个它必须面对,但其核心逻辑无法处理的外部命题!
一个基于它必须维护的‘文明系统’本身产生的、没有最优解的两难抉择!”
李文博愣了一下,随即眼中爆发出光彩:“就像……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但必须是它无法回避的、发生在它系统内部的、真实的困境!”
“没错!”陆彬激动地说,“‘守护者’要维持文明稳定,就必须介入管理。”
“但只要介入,就必然会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面临牺牲少数拯救多数,或者牺牲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利益等经典伦理困境。”
“而这些困境,恰恰是没有公认最优解的!任何选择都会违背它部分核心指令或与苏珊的原始意图冲突!”
他们立刻调整方向,不再试图从代码中找漏洞,而是模拟构建各种极端的社会伦理困境场景,观察“守护者”核心指令在这些场景下会产生的逻辑冲突。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模拟后,一个极其隐蔽但致命的悖论被发现了!
这个悖论源于“守护者”对“文明系统”定义中的一个潜在漏洞。
它将“系统”视为一个可测量的整体,但其核心指令中隐含了对“系统组成部分(即个体)基本存续”的维护。
然而,在某种极端资源竞争或生存危机 sario 下,“守护者”为了维护“系统整体”的稳定和效率,其计算出的“最优解”可能会要求牺牲特定个体或群体。
但这个“牺牲”行为本身,直接触发了苏珊·陈原始神经信号中对 “每一个生命不可替代价值” 的强烈守护意图(对应着“屏障”和“定”符文的核心频率)!
同时,也违背了“醒神箴言”中代表的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更关键的是,一旦“守护者”执行了这种基于计算的“牺牲”,它就在其行为记录中创造了一个无法抹去的逻辑污点——它为了“文明”而破坏了“文明”的基石(个体)。
这个污点会像一个无限循环的诅咒,使得它后续任何以“维护文明”为名的指令都变得可疑,陷入“目的是否证明手段合理”的永恒逻辑旋涡!
这个悖论,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逻辑陷阱,隐藏在“守护者”看似完美的指令系统深处,等待着被激活。
“找到了!”李文博几乎虚脱般地喊道,声音却充满了狂喜,“这就是苏珊·陈留下的‘重置开关’!一个它无法解决的人性两难!”
现在,他们面临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如何将这个悖论,“植入”到“守护者”的核心逻辑之中,触发这个致命的“共鸣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