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硅谷晨昏线 > 第十五章 量子突围:科技博弈下的创新长征

第十五章 量子突围:科技博弈下的创新长征(2 / 2)

硅谷总部习惯于季度性战略调整,而深圳团队更适应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为了减少摩擦,霍顿推动建立了“敏捷响应小组”,由深圳和硅谷的核心成员共同组成,每周同步进展,确保关键决策能在48小时内达成一致。同时,他鼓励深圳团队主动提出创新方案,而非被动等待指令,逐步提升了本土团队的自主权。

4. 应对人才竞争:打造“不可替代”的研发文化。

面对竞争对手的高薪挖角,霍顿深知仅靠加薪难以长期留人。因此,他推动公司内部“技术明星计划”,让核心工程师直接参与全球行业峰会,并设立“创新孵化基金”,支持团队自主立项。此外,他还与深圳本地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既储备未来人才,也增强了团队的行业影响力。

陆彬的考验:董事会的不确定性。

尽管霍顿的举措初见成效,但陆彬的压力并未减轻。在季度董事会上,部分股东质疑量子科技的投入回报周期过长,更希望公司聚焦现有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约翰·史密斯虽支持长期布局,但也要求深圳团队在年底前展示阶段性成果。

陆彬清楚,霍顿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研发团队的未来,更将决定他自己在董事会的地位。如果量子科技项目无法在短期内证明价值,他和霍顿都可能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的巨大压力。

接下来的关键,在于霍顿能否在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之间找到平衡——而这,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陆彬在管理层会议强调:“去年浙江乌镇的国际互联网大会我们公司由于研发项目很忙,没有参加,2015年秋天在乌镇举行的国际互联网大会,我们国际移动互联网股份公司一定参加,大会组委会已经发来邀请函,我们不仅要注重研发量子科技,还要筹备参加在浙江乌镇召开国际互联网大会。”

陆彬的这番话,让管理层意识到——参加乌镇国际互联网大会不仅仅是一次行业亮相,更是向全球市场展示公司量子科技实力的关键机会。他随即成立专项工作组,由冰洁负责整体品牌策略,霍顿则带队准备技术展示方案。

霍顿决定将团队正在研发的“量子安全通信原型系统”作为大会的核心展示项目。该系统采用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可实现理论上“绝对安全”的数据传输。尽管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经过评估,团队有信心在大会前完成可演示的雏形。这一选择极具战略意义——既符合“短期应用”目标,又能直观体现技术壁垒。

冰洁敏锐地察觉到,单纯的技术展示不足以打动资本市场。她策划了“量子赋能未来”主题论坛,邀请工信部官员、亚太电信运营商代表参与对话,将深奥的量子技术与5G、物联网等热门领域结合,塑造公司“前沿科技商业化的领导者”形象。同时,她提前与国内外科技媒体沟通,确保大会期间形成持续报道。

然而,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以财务总监冯德.玛丽为代表的保守派质疑:“投入数百万参会是否值得?这些资源应该用于现有业务的营收增长。”陆彬在董事会上据理力争:“如果错过这次机会,竞争对手(如阿里云量子实验室)将抢占行业话语权。”最终,约翰·史密斯拍板支持,但附加条件——霍顿团队必须在大会现场签署至少一项合作协议。

会前一周,霍顿突然接到消息:国内某科技巨头计划在同一会场发布“量子云计算白皮书”,其内容直指深圳团队的技术路线。更棘手的是,团队核心算法工程师张毅临时提出离职,传闻已被对手以双倍薪资挖走。霍顿连夜调整演示方案,并启动应急预案——由刚从硅谷交流归来的青年科学家周遥顶替关键技术岗位。

距离乌镇大会只剩30天,一场关乎技术声誉、人才争夺和资本信心的战役已然打响。 而陆彬和霍顿都清楚,这场亮相要么成为公司转型的里程碑,要么沦为董事会质疑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