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后,夜幕降临。
应天府,皇宫,奉天殿。
今夜的奉天殿,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殿内,数百盏巨大的牛油蜡烛,将整个大殿照耀得金碧辉煌。
光可鉴人的金砖地面上,倒映着一根根雕龙画凤的巨大立柱,显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大殿两侧,按照品级,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上百张铺着明黄桌布的案几。
案几之后,大明王朝的文武百官,凡是在京的,有头有脸的,一个不落,悉数到场。
左边,是以韩国公李善长为首的文臣集团。一个个身穿绯色、青色、绿色的官袍,头戴乌纱,正襟危坐。
右边,是以信国公徐达为首的武将勋贵。一个个盔明甲亮,身形魁梧,气势彪悍。
往日里,这两个泾渭分明的集团,凑在一起,不是互相看不顺眼,就是暗中较劲,空气里总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可今天,这奉天殿里的气氛,却格外诡异。
所有人,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脸上都带着一种相似的,混杂着好奇、探究与些许不安的神情。
他们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而讨论的核心,只有一个。
“哎,我说老张,你听说了吗?今儿这宴席,就一道菜。”一个吏部的官员,压低声音,对他旁边的同僚说道。
“一道菜?怎么可能!这可是奉天殿国宴,糊弄鬼呢!”姓张的官员一脸不信。
“千真万确!我小舅子就在光禄寺当差,他亲口说的。这几天,光禄寺的御厨们,除了研究那玩意儿,别的什么都没干!”
“那玩意儿?你是说……番薯?”
“可不就是嘛!”那官员一脸神秘,
“听说,光禄寺上下,为了这‘全番薯宴’,都快愁白了头。那玩意儿,听说就是个类似芋头的土疙瘩,蒸着吃?煮着吃?还是烤着吃?据说皇上还下了死命令,必须做出花样来,做出国宴的气派来!”
“我的天……用一个土疙瘩,做出一整桌国宴?这……这不是难为人吗?”
“也不算为难吧,皇上送来了一本小册子,里面写了烹饪番薯的各种方法。”
类似的对话,在大殿的各个角落里,不断上演。
“全番薯宴”,这三个字,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笼罩在所有人的心头。
他们想不通。
皇上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耗费三个月的时间,在御花园里亲手种这玩意儿,现在,还要用它来宴请百官。
这番薯,到底是什么神仙宝贝?
难道,真如之前传言那般,是能亩产千斤的祥瑞?
不少官员心里开始活泛起来。
如果真是祥瑞,那今天这宴会,可就是天大的机会了!
待会儿那番薯上来后,自己等待时机,好好品尝,回去之后,引经据典,变着花样地,写他个万儿八千字的赞美诗,呈给陛下!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比如都察院的那帮御史言官。
他们一个个板着脸,面沉似水。
在他们看来,用这种“乡野之物”来充当国宴主角,简直是有辱国体,滑天下之大稽!
要不是前段时间被同僚们死死按住,他们早就上折子,痛陈“番薯之害”了。
而坐在文臣最前列的李善长,则是眼观鼻,鼻观心,端着茶杯,小口小口地品着。
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他知道,今天,就是图穷匕见的日子。
皇上铺垫了三个月的大戏,今晚,就要正式开唱了。
而他李善长,就是这场大戏里,最重要的那个“托儿”。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待会儿自己该用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语气,来配合皇上,把这场戏给演得天衣无缝。
就在众人各怀心思,猜测纷纷之际。
“皇上驾到——!”
一声尖锐悠长的唱喏,响彻整个大殿。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官员,齐刷刷地起身,整理衣冠,躬身肃立。
在万众瞩目之下,身穿一身威严龙袍的朱元璋,龙行虎步,从大殿后方,缓缓走了出来。
他的身后,跟着太子朱标和皇后马秀英。
今日的朱元璋,与往日不同。
他的脸上,没有了平日里那种不怒自威的严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的微笑。
那笑容里,有得意,有期待,还有一种……猫捉老鼠般的戏谑。
他一步步走上丹陛,来到那张象征着天下至尊的龙椅前,缓缓转身,坐下。
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底下黑压压的百官。
所有被他目光扫到的官员,都下意识地,把头埋得更低了。
“众卿,平身。”
朱元璋的声音,平静而洪亮,在大殿中回荡。
“谢陛下!”
百官齐声应和,这才敢直起身子,各自归座。
朱元璋看着底下这些各怀心思的臣子们,嘴角的笑意,更浓了。
他知道,这些人里,有人好奇,有人揣测,有人等着拍马屁,也有人憋着劲儿想挑刺。
很好。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要让所有人都记住今晚。
记住这个叫“番薯”的东西。
记住它,是如何改变大明,改变他们所有人的命运的!
他没有说任何多余的废话,目光在李善长和刘伯温的脸上一扫而过,给了一个“准备开始”的眼神。
然后,他抬起手,轻轻一挥。
那双曾经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手,此刻,做出了一个简单的,却让所有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动作。
他朗声道:
“开宴!”
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话音刚落,侍立在一旁的太监总管,立刻会意,提着嗓子,用尽全身的力气,发出一声尖锐到几乎能刺破耳膜的唱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