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皇子下乡改造!(2 / 2)

但紧接着,一个新的问题,让在场所有人都傻眼了。

李善长一脸茫然地问道:“可是陛下……这玩意儿……它到底该怎么种啊?”

是啊,怎么种?

是切成块种?还是整个埋下去?什么时候种?喜欢阴凉的还是光亮的?浇多少水?施什么肥?

所有人大眼瞪小眼,看着桌上那几个土疙瘩,陷入了沉默。

朱元璋无奈地挥了挥手,让李善长和刘伯温先退下。

乾清宫里,又只剩下了一家三口。

“父皇,”朱标此时开口了,“大哥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番薯怎么种,只有大哥知道。我们不如……”

“去江宁!”朱元璋脱口而出,和儿子想到了一块儿。

而且……朱元璋的脑子里,一个念头飞速闪过。

海禁!

开海禁!

之前还在愁,怎么名正言顺地把这事给办了。

现在,这“番薯”不就是天赐的契机吗?!

咱就说,为了寻找更多像番薯这样的高产作物,为了给大明的百姓寻找更多活路,咱老朱家,决定开海,搏他一个未来!

这理由,多他娘的伟光正!

谁敢反对?

谁反对,谁就是不想让老百姓吃饱饭!

……

李善长和刘伯温并肩走出宫门。

“刘学士,高见啊。”李善长皮笑肉不笑地拱了拱手。

“李相过誉了。”刘伯温捋着胡须,不卑不亢。

两人之间,仿佛有看不见的气场互相碰撞。

两人都是千年的老狐狸,

都明白皇帝要求他们是“政敌”,那无论人前人后,都不能表现出任何和睦的样子。

“唉,刘大人真是有福气”李善长做出一副叹气的样子,

“这新政之事,千头万绪,审计署那边更是个烫手山芋,如今又来了个‘亩产千斤’的祥瑞……真是多事之秋啊。”“我每天都要忙得脚不沾地,就不能像刘大人这么清闲,已经开始安度晚年了。”

刘伯温知道李善长这是在讽刺自己,

说他刘伯温如今已经被“飞鸟尽良弓藏”了,平时都得不到重用了。

要不是有他李善长在,皇上需要制衡朝廷,他刘伯温甚至可能“狡兔死走狗烹”。

刘伯温没有在意,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李善长,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李大人,我看啊,您真正辛苦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李善长以为他说的是税制改革和审计署的事,冷笑一声,说道:

“呵……那就不劳刘大人费心了。”

“为陛下分忧,乃臣子本分。再辛苦,也值得。”

刘伯温笑了笑,没再多说。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辛苦?

李相啊,你的辛苦,才刚刚开始呢。

那位李先生的剧本里,可是有一份《大明皇家远洋贸易总行章程》的。

如今,“番薯”这股东风已经来了。

开海禁,这件足以把大明朝堂掀个底朝天的大事,不远了。

到时候,你这个左丞相,怕不是要忙得脚不沾地,连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喽。

想到这里,刘伯温抬头看了看天,心情莫名地好。

这大明的天下,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

几天后,江宁县,李家小院。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李去疾正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悠哉悠哉地晃着。

旁边,锦书在往他嘴里送着点心,锦绣在给他捶腿,锦鱼则拿着一把大蒲扇,不紧不慢地扇着风。

这小日子,简直腐败得令人发指。

就在李去疾眯着眼,享受着这朴实无华的快乐时光时,院外传来了常遇春那标志性的大嗓门。

“李先生!马老爷和夫人他们来了!”

李去疾睁开眼,一点也不意外。

他慢悠悠地从摇椅上坐起来,理了理衣衫,平静地走到院门口。

果然,马大叔、马大神、还有自家老二,一家三口,正风尘仆仆地站在那儿。

“马大叔,马大婶,二弟,你们来了。”李去疾拱了拱手,脸上挂着和煦的微笑,仿佛早就料到他们会来。

朱元璋现在可没心情跟他客套。

他本来是憋着一肚子关于番薯的问题,准备一见面就来个“十万个为什么”连环炮。

可他一进院子,扫视一圈,眉头就皱了起来。

不对劲啊。

这院里,除了几个侍女和常铁牛,怎么不见自家那几个臭小子?

之前,李先生不是已经确定他们通过了考验,允许他们跟着学习了吗?

“先生,”朱元璋下意识地问道,“咱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呃,你的那几个徒弟呢?”

李去疾笑了笑,做了个“请”的手势。

“马大叔别急,他们啊,正在‘上课’呢。”

说着,他领着朱元璋一家出门,朝着不远处的一片刚开垦出来的田地走去。

还没走近,就看到几个人影,正弯着腰在田里忙活。

等走近了,朱元璋定睛一看,眼珠子差点没从眼眶里瞪出来。

好家伙!

只见田垄之间,朱樉、朱棡、朱棣,还有年纪最小的小老五朱橚,一个个全都穿着粗布短打,裤腿高高挽起,露着半截泥腿。

一个个满头大汗,灰头土脸,正拿着小锄头、小水瓢,在那儿有模有样地锄草、浇水。

那姿势,那神态,活脱脱就是四个在田间地头,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农家小子!

哪里还有半分天潢贵胄、皇家子孙的仪态?!

“哐当!”

朱棣离得最近,一抬头,正好看到了自家老爹那张面色古怪的脸,吓得手里的水瓢直接掉在了地上。

“父……爹!娘!大哥!”

他这一嗓子,把另外哥仨也给惊动了。

朱樉、朱棡、朱橚一回头,看到朱元璋,也都有些吃惊。

三人手忙脚乱地扔掉手里的农具,连滚带爬地跑了过来,慌慌张张地站成一排。

“爹!”

“娘!”

他们不知道朱元璋现在是什么心情,有没有生气,都十分默契地选择不多说话。

四个人,四个泥猴子,就这么低着头,杵在朱元璋面前,那场面,尴尬到空气都快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