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朱橚的新任务!(2 / 2)

他急得抓耳挠腮,一个大胆又离谱的念头冒了出来,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地问:“先生,您老实说,那船桨……莫不是被您用什么仙法给隐身了?”

旁边的朱棡听了,吓得一哆嗦,也跟着往江面上猛瞧,仿佛那漆黑的水面上,真有无数看不见的船桨正在划动。

李去疾被这兄弟俩的想象力给逗乐了,摇着头,懒得跟他们解释仙法的问题。

他只是好整以暇地吐出五个字。

“船桨在水下。”

“……”

水下?

这两个字一出口,现场瞬间安静了。

江风吹过,卷起地上的几片枯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所有人都呆愣了一下,脑子一时间转不过弯来。

船桨……在水底下?

那是什么样的船桨?

朱樉第一个打破了沉寂,他脸上的表情,精彩得难以形容,像是见了鬼,又像是听了什么天方夜谭。

“水……水底下?!”

他嗓门都变了,

“先生,您没说笑吧?那桨要是在水底下,一划不就全都杵进江底的烂泥里头了?那船还能走?”

这话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旁边的朱棣和常铁牛都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是啊,船桨之所以长,就是为了伸到水里,但又不能触底。这要是整个都在水下,那还怎么划?

王德发在一旁听得满头大汗,他虽然开着船回来的,可这其中的门道,他也是一知半解。

此刻见众人质疑,他生怕先生的威信受损,连忙挺着肚子上来解围。

“咳!各位公子有所不知!先生这神物,它……它那水下的桨,它不是划的,它是转的!对!一转起来,那船‘嗖’地一下,就走了!可快了!”

王胖子说得是手舞足蹈,可这番解释,非但没让人明白,反而更糊涂了。

不是划的,是转的?

那不成了一个大陀螺?

看着众人那一双双写满了“你到底在说什么鬼话”的眼睛,李去疾无奈地摆了摆手。

“行了,跟你们这群外行说不明白。”

他瞥了一眼还在比划“转圈圈”的王胖子,笑道:

“你也是半斤八两,就别跟着瞎掺和了。”

王胖子老脸一红,讪讪地退到了一边。

李去疾这才对朱棣他们说道:

“这东西的道理,三言两语说不清。这样吧,等回了院子,我给你们看一下模型,你们就明白了。”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轻轻晃了晃。

“到时候,让你们亲眼看看,这水下的‘小玩意儿’,到底是怎么让这艘大船跑起来的。”

一句话,再次把所有人的好奇心,都勾到了嗓子眼。

三兄弟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们可太清楚先生口中的“小玩意儿”是什么了!那绝对又是他们想都想不到,见都见过的神奇事物!

今夜,又是番薯,又是这无帆之船,一桩桩一件件,都在疯狂地冲击着他们的认知。

而现在,一个新的,关于“水下船桨”的巨大谜团,又摆在了他们面前。

三兄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期待。

一行人推着十几辆装满“土疙瘩”的小车,浩浩荡荡地回到乡下院子时,东方的天际,已经泛起了一抹鱼肚白。

夜里的喧嚣与刺激,被院落的宁静冲淡。

推车的伙计们累得气喘吁吁,朱家三兄弟也是一夜未睡,精神却亢奋得毫无困意,脑子里还在嗡嗡作响,一会儿是“亩产千斤”,一会儿又是“水下船桨”。

王德发像个尽职尽责的大管家,指挥着伙计们将一筐筐番薯小心翼翼地搬进院子的空地上,那架势,比搬运金元宝还要紧张。

就在这时,正屋的房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穿着朴素布衣的小小身影,从门里走了出来。

正是朱橚。

他年纪虽小,作息却比谁都规律。天刚亮,他就已经起床,准备做一下早操锻炼身体。

可一出门,他就愣住了。

院子里,怎么多了这么多人?

还有那堆积如山的十几个大箩筐?

他看到了大哥李去疾,也看到了二哥、三哥、四哥他们,一个个风尘仆仆,脸上还带着一种他看不太懂的兴奋。

“先生,哥哥们。”朱橚揉了揉还有些惺忪的眼睛,乖巧地打了声招呼。

“小五起来了?”李去疾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那笑容里,带着几分特别的意味。

朱樉一看到这个最小的弟弟,立马来了精神,凑过去就想跟他吹嘘昨晚的“鬼船历险记”,却被李去疾一个眼神给制止了。

李去疾无视了满脸写着“快问我快问我”的朱家三兄弟,也挥手让王胖子带着伙计们先去偏院休息。

整个院子,瞬间安静下来。

李去疾缓步走到那堆箩筐前,对着朱橚招了招手。

“小五,过来。”

朱橚不明所以,迈着小短腿跑了过去,好奇地看着那些箩筐。

“先生,这里面是什么呀?”

李去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弯下腰,从筐里拿出一个番薯,递到朱橚面前。

“你之前不是跟我说,想学一种能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的本事吗?”

朱橚看着那个沾着泥土的紫红色疙瘩,重重地点了点头。他记得,那是他拜师时,对先生说的真心话。

李去疾将手里的番薯,轻轻放进了朱橚的小手里。

那番薯不大,却沉甸甸的。

“此物,名曰番薯。”

“不挑地,不挑时,种下三四个月便可收获,一亩地产量,可达数千斤。”

李去疾的声音很平淡,像是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可这话,听在朱橚的耳朵里,不亚于一声惊雷!

他那双清澈的眼睛,瞬间瞪得溜圆。

亩产……数千斤?!

他虽然年幼,但从小长在深宫,也知道民间疾苦,更听太傅们讲过农事。一亩地收三四百斤粮食,便已经是丰年。

数千斤,是一个他连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更别提,这东西三四个月就能收获!

朱樉在旁边撇了撇嘴,小声对朱棣嘀咕:“先生又开始了,五弟这么老实,可别真信了。”

朱棣却没说话,他死死地盯着自己的小弟,又看了看先生,他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只见朱橚捧着那个番薯,小脸涨得通红,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他抬起头,用一种带着颤音的声音,仰望着李去疾。

“先生……您说的是……真的吗?”

“是真是假,种出来,不就知道了?”

李去疾笑了笑,然后,他说出了一句让朱樉、朱棡、朱棣三兄弟全都懵掉的话。

“这十几筐番薯,从今天起,就交给你了。”

“我会教你,如何育苗,如何分栽,如何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真的长出亩产数千斤的粮食来。”

“但需要你自己去做。”

“小五,这是我交给你的,新的一份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