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 第262章 下一步重点,开海禁!

第262章 下一步重点,开海禁!(2 / 2)

李善长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眼神重新恢复了古井无波。

算了。

不看了。

自己只要知道,紧紧抱住皇上的大腿,皇上让干啥就干啥,那就永远不会错。

至于那位李先生……

就让他,继续当个传说吧。

自己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传说的折腾。

……

奉天殿的喧嚣渐渐散去。

内殿之中,朱元璋脱下那身沉重的龙袍,换上了一身寻常的棉布常服。

压抑了整晚的情绪,再也绷不住了。

“哈哈哈哈哈哈!”

“痛快!真是痛快啊!”

朱元璋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脸上是酣畅淋漓的大笑,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标儿!你今晚,干得漂亮!”

“咱看着那帮老狐狸,一个个跟吃了苍蝇似的,从得意洋洋,到惊恐万状,再到感恩戴德……那脸色,变得比咱家乡的戏班子还快!”

“尤其是李善长那老小子,最后那招‘自残’,嘿,真是把咱都给看乐了!”

“这帮平日里眼高于顶的读书人,被咱父子俩玩得团团转,还得给咱磕头谢恩!这感觉,比打赢了一场大仗还舒坦!”

朱元璋笑得前仰后合,多少年了,他都没这么开心过了。

以前跟这帮文官斗,总是感觉束手束脚,有力使不出。

真的动刀子,力是用了,气也出了,可还是不痛快。

今天,跟着先生的剧本走,简直是降维打击!

朱标站在一旁,脸上也带着笑意,但更多的是恭敬。

他躬身行礼道:“父皇谬赞了,儿臣不敢居功。这一切,都是大哥的功劳。”

提到李去疾,朱标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发自内心的崇拜,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他其实……很想念在江宁县的日子。

那种轻松自在,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每天都感觉世界在眼前豁然开朗的日子,真的太美好了。

不像现在,身在宫中,虽然贵为大皇子,却感觉像被关在笼子里。

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小心翼翼。

朱元璋的笑声,渐渐停了下来。

他看着儿子脸上一闪而过的失落,心里头跟明镜似的。

他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叹了口气。

“咱知道你想你大哥了。”

“咱也恨不得每天见到李先生啊。”

朱元璋的表情,变得异常复杂。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思绪万千。

这几个月,他有事没事就往江宁县跑,每次和李先生的一番谈话,都让他感觉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是漏洞百出。

小冰河期!

海禁!

宝钞!

户籍制度!

科举!

丞相制度!

……

这些东西,随便拎出来一个,在李先生的口中,都是足以动摇国本的巨大隐患!

以前,他觉得自己的大明江山,固若金汤。

可现在,他越想越是后怕,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千疮百孔的漏船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大浪打过来,就得船毁人亡。

这种感觉,让他这个掌控欲极强的皇帝,寝食难安。

“标儿,”

朱元璋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

“你大哥……不,李先生,他就像是天上的神仙,把未来几百年的事,都给咱看透了。”

“咱现在,心里头乱得很。”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朱标。

“你跟在先生身边最久,学到的东西也最多。”

“你给咱拿个主意。”

“小冰河期、海禁、宝钞、户籍、科举、丞相制度……这么多事,千头万绪,咱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放在哪儿?”

这个问题,太大了。

大到足以决定未来数十年大明王朝的走向。

朱标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他低头思索了许久,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李去疾曾经说过的那些话。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眼神清明。

“回父皇。”

“儿臣以为,当务之急,不在内,而在外。”

“哦?”朱元璋来了兴趣。

朱标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大哥说过,小冰河期要到几百年后才会真正大爆发,我们现在开始准备,时间绰绰有余。”

“户籍制度和丞相制度,虽然有隐患,但眼下朝局初定,根基未稳,不宜大动干戈,否则容易引起动荡。”

“宝钞尚未发行,科举也未正式开始,这些都可以先缓缓。”

“所以,儿臣以为,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放在‘开海禁’上!”

“开海禁?”朱元璋眉头一挑。

“对!”朱标的语气变得有些兴奋,“父皇您想,我们现在推行‘一体纳粮’,成立‘审计署’,是为了什么?说到底,不就是为了钱吗?”

“国库空虚,干什么都束手束脚。”

“可大哥说了,大海,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只要我们皇家能牢牢掌控住远洋贸易,那银子,就会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库!”

“到时候,我们有了钱,赈灾、练兵、兴修水利、改革制度……所有的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

“而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大明皇家远洋贸易总行章程》,从船队组建,到人员管理,再到利润分配,一应俱全!我们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朱标越说越激动。

朱元璋的眼睛,也越来越亮。

没错!

钱!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钱的问题!

只要咱老朱家有钱了,什么士绅,什么文官,还不是任咱拿捏?

“好!”朱元璋一拍大腿,“就这么办!开海禁!”

但随即,他又皱起了眉头,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

“可是……这海禁,当初是咱力主推行的。‘寸板不许下海’,理由是防备沿海的张士诚、方国珍余孽和倭寇。”

“现在咱自己站出来,说要解除海禁,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那帮文官,肯定又要叽叽歪歪,说咱朝令夕改,有损天子威严。到时候,这政策推行起来,阻力肯定不小。”

朱元璋烦躁地抓了抓头皮。

他可以强行推,但作为皇帝,他更希望这事办得漂亮,办得名正言顺。

最好的方式,就是让那帮官员,哭着喊着,主动求他开海禁!

可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