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 第259章 咱朱重八,是从哪儿来的?

第259章 咱朱重八,是从哪儿来的?(1 / 2)

走出来的人,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张柬之。

一个出了名的老顽固,老骨头。

平日里就以抬杠和喷人为己任,从皇亲国戚到六部九卿,他几乎都参过一本。

据说,他家里穷得叮当响,官袍都洗得发了白,是整个朝堂上,少数几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两袖清风的狠人。

一直眼观鼻鼻观心没有说话,都快睡着的刘伯温看到这一幕,眼皮一跳,疯狂地向他递眼色。

意思是:

老张!回去!别作死!

然而,老御史仿佛没看见。

他佝偻着背,一步,一步,走得极慢,极稳。

刘伯温叹息一声,没有再多管。

朱元璋的眼皮子抬了抬,心里头非但没恼,反而有点想笑。

哟呵。

没想到李先生也有失算的时候,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不是贪官,

而是个不怕死的硬骨头。

这人的底细,朱元璋正好比较清楚,确实是个清官,不能用李先生的那套方法来对付。

但没关系!

在这场朝会前,他就已经和马皇后、朱标仔细商量过,完善了各种细节,做好了各种预案。

有这种唱反调的人出来才更好!

不然自己一家人忙活半天做的预案不是白忙了?

而且这戏唱得也太没劲了。

底下这帮人,刚才还哭爹喊娘要死要活,一听说免死,立马就感恩戴德高呼万岁。

结果一听到“一体纳粮”,那脸变得,比翻书还快。

从从悲痛到狂喜,狂喜到呆滞,再到现在的憋屈和愤怒,整个过程无缝衔接,堪比川剧变脸大师。

可光憋屈有啥用?

得有人出来当这个出头鸟啊!

朱元璋等的就是这个出头鸟。

现在,鸟来了。

张柬之,七十多岁的人了,头发胡子全白了,身子骨却站得笔直,像一杆老枪。

他一步一步,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让很多官员觉得胆战心惊。

大殿里的气氛,因为他一个人的走出,瞬间变了味儿。

如果说刚才,是屠夫和一群待宰羔羊之间的对峙。

那么现在,羔羊里头,蹦出来一只非要跟屠夫讲道理的老山羊。

虽然还是打不过,但气势上,不一样了。

那帮刚刚还噤若寒蝉的官员,此刻看着张柬之的背影,眼神里重新燃起了一点点微光。

有佩服,有敬畏,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残忍的期盼。

那是在想:太好了,有人替我们去死了!

张御史,您可千万要顶住啊!

说得多一点!说得再大声一点!

您老人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您不怕,您跟皇上据理力争!

我们……我们在精神上支持您!

张柬之走到大殿中央,离朱元璋不过数十步之遥。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战战兢兢,而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然后,对着龙椅上的朱元璋,行了一个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稽首大礼。

“臣,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张柬之,参见陛下。”

声音苍老,却洪亮,没有一丝一毫的颤抖。

朱元璋看着他,没说话,只是嘴角挂着一抹让人看不透的笑意。

来,开始你的表演。

咱看着。

张柬之直起身,目光清正,直视着御座之上的皇帝。

“陛下,您刚刚才免了百官的死罪,此乃天恩浩荡,仁德无双,臣,代天下士子,谢陛下隆恩。”

他先是恭恭敬敬地又一拜。

姿态做得很足。

先肯定你的“仁慈”,把你架到一个道德高地上。

朱元璋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老头,会玩。

果然,下一秒,张柬之话锋一转。

“但是!”

这两个字,他说得斩钉截铁!

“对于陛下提出的‘一体纳粮’之策,老臣,不敢苟同!”

轰!

整个奉天殿,仿佛响起了一记无声的闷雷。

所有官员都屏住了呼吸,心脏提到了嗓子眼。

来了!

真的来了!

这老骨头真的敢当面反对皇上!

还是在皇上刚刚发过“诛九族”的雷霆之怒后!

李善长闭着眼睛,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张老脸上,满是无奈。

他就知道。

总有这种不知死活,却又自以为占据着“大义”的傻子会跳出来。

这种人,比那些纯粹的坏种,要恶心一万倍。

因为他跟你讲的,不是利益,是“道理”。

贪官,你跟他谈利益,谈生死,他听得懂。

可这种人,你跟他谈什么?

他满脑子都是圣贤书,是祖宗家法,是天下纲常。

他认死理,而且坚信自己就是正义。

你杀了他,他非但不怕,说不定还觉得是成全了他青史留名的忠烈之名。

李善长太清楚了,皇上最烦的就是这种人。

现在,这个老顽固自己跳了出来,正好撞在皇上的刀口上。

也不知道皇上会如何对付这个人。

杀?

杀了张柬之,简单。

可也就坐实了皇上“堵塞言路,残害忠良”的恶名。

这老头,死得其所,还得个流芳百世。

不杀?

任由他在这里妖言惑众,动摇“一体纳粮”的国策?

那皇上今天这出戏,可就白唱了!

“哦?”朱元璋终于开口了,他身体微微前倾,饶有兴致地看着张柬之,“张爱卿,你有何高见啊?”

他的语气很平静,甚至带着点“虚心求教”的意思。

可越是这样,百官们的心里就越是发毛。

这……感觉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啊!

张柬之却仿佛没有感受到那股无形的压力,他挺直了腰杆,声音愈发慷慨激昂。

“陛下!自古以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乃是国朝定制!”

“汉时举孝廉,唐时开科举,宋时更是优待文人到了极致!为何?因为士大夫,乃国之栋梁,是朝廷与万民之间的桥梁!”

“优待士绅,免其徭役,减其税赋,并非是让他们作威作福,而是为了彰显朝廷对读书人的尊重,是为了让他们能安心治学,潜心政务,更好地为国效力!”

“此乃祖宗之法!是维系天下安稳的基石!”

他越说越激动,苍老的脸颊上泛起一抹红晕。

“如今,陛下要行‘一体纳粮’,将士绅与庶民等同,这是在动摇我大明的国本啊!”

“此策一出,天下读书人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数十年寒窗,比不过一介农夫!朝廷轻贱斯文,到了如此地步!”

“到那时,士心离散,人心浮动,谁还愿意为陛下尽忠?谁还愿意为大明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