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楚!”
“是!”
李善长咽了口唾沫,开始解释。
这事儿,说来话长,但其实又很简单。
大明的财政制度,那叫一个严。每年年底,各地的布政司,都要派人把当地一年的钱粮账目,送到户部来核对。
这账本,做得那是相当复杂,一笔一笔,一丝一毫都不能错。户部那帮官老爷,更是拿着放大镜查,稍微有个数字对不上,整个账本就得打回去重做。
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古代的交通,那叫一个慢。
从云南、贵州那些地方,快马加鞭跑到应天府,少说也得一两个月。
这账本千里迢迢送过来,万一,就因为某个芝麻绿豆大的数字写错了,被户部打回来。
这一来一回,又是三四个月。
黄花菜都凉了!
到时候,别说核账了,朝廷的年终考评都结束了。地方官一年的辛苦,就因为这点破事,全泡汤了。
怎么办呢?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哪个天才开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地方官吏在出发前,会多准备一些盖好官印,但内容空白的文书。
如果到了户部,账目核对无误,皆大欢喜。
可一旦出了错,他们就不用再跑回去了,直接拿出这些盖着“空印”的文书,在应天府当场填写,把账给你做平了。
方便不方便?
太方便了!
效率高不高?
太高了!
原本,这件事情可能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只是……
李善长解释完“空印”,声音发颤,继续说道:
“陛下,您这几个月力推官吏新政,建立防腐机制。”
“臣……臣不敢怠慢,亲自督办,本以为是革除积弊,为大明剔除沉疴。”
“却没想到会查出这的‘空印’一事。”
李善长猛地抬起头,老眼中满是血丝与恐惧。
“此法……沿袭已久,自前元便有,似乎已成官场惯例。臣……臣也是刚刚才查知此事,惊闻之下,魂飞魄散,故而第一时间,前来禀报陛下!”
李善长没为自己辩解,也没添油加醋,只是用一种客观的语气,陈述着这个在官场上,已经“约定俗成”了几百年的潜规则。
而这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
第一,我发现了这个大问题,这是我的功劳。
第二,我解释了问题的原因,是“沿袭已久”的“惯例”,不是我大明朝的发明,锅先甩给前元。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我,李善长,也是“刚刚才查知此事”,我也是被蒙在鼓里的!所以这事儿,跟我没关系!
臣,也是受害者啊!
臣一发现这个天大的窟窿,就马不停蹄地跑来跟您汇报了!
这份忠心,日月可鉴!
李善长一边说,一边偷偷观察着朱元璋的脸色。
这件事情,说大也大,可说小也小。
陛下会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