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 第167章 三百年这道坎,神仙也得叹口气!

第167章 三百年这道坎,神仙也得叹口气!(1 / 2)

李去疾这最后一句轻飘飘的反问,杀伤力不大,但朱元璋感觉侮辱性极强。

这……又有什么用呢

这话问的,多损呐。

就好像你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了间自以为能传世的豪宅。

结果人家告诉你,你这地基建在流沙上,想盖好要花大力气来搞定地基。

你儿子孙子为了省事,将来指定得把这房子推了,在旁边搭个茅草屋住。

这谁受得了?

朱元璋就感觉自己胸口堵得慌,像是被人硬生生塞进去一团蘸了水的棉花,憋闷,沉重,喘不过气。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此刻看不出什么表情,可那双眼睛里,刚刚燃起的一点火苗,彻底熄了。

只剩下一片灰败的死寂。

是啊。

他就算能做个不讲理的强权皇帝,把天下官绅得罪个遍,把自己的子孙后代得罪个遍,强行把解决土地兼并的法子给推下去。

他能活多久?

他能盯着大明多久?

等他两腿一蹬,眼睛一闭,撒手去了。

就算标儿上台后,会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推行改革,那标儿之后呢?

自己的孙子、曾孙呢?

新上来的娃娃,面对着满朝文武的哭诉,面对着各位叔叔伯伯甚至爷爷辈的压力,他顶得住吗?

为了收买人心,为了坐稳龙椅,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把他这套“暴政”给废了!

到时候,那些被压抑了多年的官绅阶级,会进行怎样疯狂的反扑?

土地兼并的洪流,只会比之前来得更猛,更凶!

这不就是白忙活一场吗?

甚至,是为后人挖了个更大的坑!

朱元璋想通了这一层,只觉得浑身发冷,手脚冰凉。

院子里,死一般的寂静。

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显得格外刺耳。

朱樉、朱棡哥俩大气都不敢出,他们虽然听得半懂不懂,但也感觉到了气氛的凝重。

朱棣则皱着眉头,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小脑瓜子飞速运转,似乎在努力理解这其中的关窍。

常遇春一张脸憋得通红,他是个粗人,想不了那么复杂。

他只知道,李先生说,这事儿,没戏。

他心里堵得慌,猛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结果呛得连连咳嗽。

刘伯温坐在那儿,背脊挺得笔直,却像是一瞬间老了十岁。

他穷尽一生所学,辅佐君王,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盛世王朝吗?

可现在,一个年轻人,用最简单粗暴的几句话,把他毕生的理想,撕了个粉碎。

原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一个该死的圈里,原地打转。

看着这几位跟集体奔丧似的表情,李去疾心里也过意不去。

得了,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好人做到底,再给他们宽慰宽慰,省得这几位想不开,回去再闹出什么幺蛾子。

他叹了口气,拿起筷子,指了指桌上的菜。

“行了行了,都别这副表情了,天又没塌下来。”

他这话说得轻松,可听在朱元璋耳朵里,比骂他还难受。

天……还没塌下来?

在他看来,天早就塌了八百回了!

“马大叔,刘老先生,我跟你们说,你们这就是典型的想太多。”李去疾换上了一副郭德纲说书的口气。

“你们以为,就你们聪明,就你们看到了这个问题?”

“别逗了。”

李去疾撇了撇嘴,一脸的不屑。

“历史上,想干这事儿的能人,多了去了。有一个算一个,下场都不怎么好。”

他伸出一根手指头。

“往前数,有个叫王安石的,宋朝的,够聪明吧?一代名相。他搞变法,青苗法、募役法,说白了,就是想从那些有钱人、官老爷身上多刮点油下来,补贴国家,补贴老百姓。”

“结果呢?”

“又是天下大乱,民怨沸腾。老百姓没得到好处,反而被底下的小官小吏折腾得死去活来。好好的政策,执行到

“最后,王安石自己也被罢相,变法失败,人也郁郁而终。”

李去疾一摊手:“之后本人更是被骂成什么样了?被政敌和后世的读书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说他是‘国贼’,说他祸国殃民。惨不惨?”

刘伯温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王安石变法,他岂能不知?其中的盘根错节,利益纠葛,他比谁都清楚。

“再说个更狠的。”李去疾又伸出第二根手指头,神情里带上了几分调侃。

“还有个叫王莽的,这哥们儿更牛,直接当了皇帝。他搞了个‘王田制’,宣布天下土地收归国有,不准买卖,然后分给没地的老百姓。听着耳熟不?”

“这不就是釜底抽薪,直接把‘土地兼并’的根给刨了吗?”

“多有魄力!多伟大!”

李去疾嘿嘿一笑:“结果呢?天下世家豪族,群起而攻之。不到二十年,身死国灭,自己还落了个‘篡汉国贼’的千古骂名。你们说,他图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