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过去的线索,和眼前的事实,联系在了一起。
李去疾怔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
“不全是。”
“在当今圣上看来,海禁或许不算错误。”
“毕竟,东南沿海,倭寇为患,防不胜防。禁绝出海,断了他们的补给和内应,是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朱元璋的脸色缓和了几分。
这话,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他推行海禁,最大的原因,就是那些杀之不尽的倭寇,以及那些里通外国,将大明物资贩卖给敌人的沿海奸商。
“但是,”李去疾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一禁了之,如同为了抓屋里的几只耗子,就一把火把整座房子都烧了。”
“就算没有美洲,没有这些神物,海禁之策,于国于民,也同样是弊大于利。”
朱元璋忍不住皱眉。
烧房子抓耗子……
这个比喻,粗鄙,
但听着却……似乎很他娘的贴切!
朱元璋有些不服气,问道:
“先生为何这么说?”
只听李去疾平静地说道:
“马大叔,您想过没有,为何前宋之时,国力孱弱,屡被外敌欺压,国库却始终充盈,民间富庶?”
朱元璋眉头紧锁,这个问题,他也曾想过。
“因为商业繁荣。特别是海上贸易。”李去疾没有卖关子,直接给出了答案。“华夏的丝绸、瓷器、茶叶卖到海外,利润能有几倍甚至几十倍!带回来的香料和珍宝,利润又有好几倍!”
“一条海船一次来回缴纳的关税,就足以养活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一年!”
朱元璋大吃一惊。
他知道海上贸易利润高,但实在没想到会这么高!
“而海禁,等于自断财路。”
“不只是断朝廷的,更是断百姓的。”
“将沿海的百姓迁往内地,断了他们的生计。那些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商人,没了活路,会做什么?”
“他们会变成走私商人。”
“胆子再大一点,被逼得急了,就会变成倭寇。”
“您以为的‘倭寇’,里面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东瀛浪人,多少是我大明活不下去的百姓?”
李去疾的这些话,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朱元璋的心口。
“堵,是堵不住的。”
“当一件事的利润,高到能让人掉脑袋时,就总会有人去做。”
“禁得越严,走私的利润就越高,铤而走险的人就越多。”
“倭寇固然可恨,但为了防他们,将那片能带来土豆、红薯,以及其他无尽财富的蔚蓝大洋,拱手让给别人,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朱元璋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他捏紧了拳头,骨节发白,压抑着声音低吼道:“那依先生之见,又当如何?!”
“让皇上放开海禁?”
“任由那些奸商与倭寇勾结,祸乱我大明海疆吗?!”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被逼到绝路的暴躁和不甘。
“放开?”
李去疾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洞悉一切的从容。
“马大叔,您为何总想着‘堵’和‘放’这两个字呢?”
“对了,上次你还问过我,朝廷缺钱,怎么让国库充盈,这方法比我上次说的更好。”
朱元璋猛地一愣。
只听李去疾的声音,仿佛带着魔力,悠悠传来。
“皇上怕管不住民间的船,怕商人通敌,怕倭寇生乱。”
“可若是……”
李去疾的目光,灼灼地盯着朱元璋,一字一顿。
“这出海的船,挂的是皇家的龙旗呢?”
“这船上的水手,穿的是朝廷的军服呢?”
“这远洋的贸易,赚的银子,全都流入了皇帝的内帑呢?”
朱元璋的呼吸,骤然停滞!
李去疾的声音还在继续,
“一支战无不胜的无敌水师,为皇上扫平航路!”
“一条由朝廷,不,由皇家垄断的黄金航线,为大明带回数之不尽的财富!”
“用皇家的龙旗,去插遍四海!”
“用大明的战船,去带回那亩产万斤的神物!”
“到那时,倭寇之流,不过是龙旗所过之处,顺手碾死的蝼蚁!”
“海疆之患,何愁不除?”
“万民之饥,何愁不解?”
“国库之虚,何愁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