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舆论大战(2 / 2)

之前那些痛斥“奇技淫巧”的檄文,被悄悄收了回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篇篇更加“悲天悯人”,字字泣血的文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炉精钢万民愁》

《百姓辛劳织作苦,尽入官家炼铁炉》

文章里不再骂格物院是歪门邪道,反而极尽赞美之词,将其产出吹得神乎其神。

但笔锋一转,就开始算经济账。

说为了北伐大军那点虚无缥缈的战功,朝廷大兴土木,建造格物院,耗尽了国库,搜刮了民脂民膏。

说江南的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朝廷却拿着救命的钱粮去炼那些冰冷的钢铁,简直是暴殄天物,人神共愤!

这一下,如同一根毒针,精准地戳中了百姓心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弦。

是啊,你格物院的东西再好,那是给当兵的,给朝廷的,跟我们这些升斗小民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税,可是一文钱都不能少交啊!

一时间,民间的风评,再次倒向了儒生。

奉天殿。

朱元璋看着案头上收集的舆情奏报,一张脸黑得能滴出墨来。

“他娘的!”

又是一声熟悉的,充满了暴戾与无奈的咒骂。

“这帮杀千刀的酸儒,打蛇专打七寸!咱的刀快,他们的笔更毒!咱还真就拿他们没办法了!”

他烦躁地从龙椅上站起身,像一头被困在笼中的猛虎,在殿内来回踱步。

刘伯温站在一旁,也是眉头紧锁,第一次感到了棘手。

这一招“与民争利”,太狠了,直接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硬生生把朝廷放在了万民的对立面,诛心至极。

“皇上,”

刘伯温沉吟许久,终于开口。

“为今之计,恐只有釜底抽薪。”

“既然他们说格物院与民争利,那我们就让天下百姓,亲身感受到格物院的好处。”

“臣恳请皇上,将那‘辟瘟翡翠汁’的制作方法,公之于众!”

“此物制作简易,原料寻常,一旦传开,家家户户皆可自制。寻常的风寒小病,便可轻易防治。百姓得了这天大的实惠,那些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朱元璋那狂躁的脚步,猛地一顿。

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都在瞬间凝固了。

良久,朱元璋缓缓摇了摇头,声音里带着钢铁般的冰冷与决绝。

“不行。”

“为何?”刘伯温有些不解,甚至有些急切。

“伯温,”

朱元璋转过身,走到他面前,那双深邃的眸子里,是帝王不容置疑的意志。

他一字一顿地说道:“此法,北元也能学!”

“咱大明的将士能用,难道北元的鞑子就不能用?大军出征在外,粮草医药乃是重中之重。这辟瘟之法,是咱留给他们的催命符,是咱的杀手锏!”

“在彻底击垮北元之前,此法,绝不能外泄!”

“为了北伐大局,些许民间的非议,咱……忍了!”

帝王的意志,冷酷而坚定。

为了最终的胜利,他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一时的名声。

刘伯温张了张嘴,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声长叹,躬身退下。

他也没有办法了。

皇上的顾虑,是站在整个天下大局上的阳谋,他无法,也不能反驳。

夜。

坤宁宫。

朱元璋看着一桌子的家常菜,却毫无胃口,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疙瘩。

马皇后亲自为他盛了一碗汤,柔声问道。

“重八,又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唉,还不是那帮只会动嘴皮子的读书人,”

朱元璋叹了口气。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还带着一身的风尘,衣角甚至沾染着黑色的煤灰,身上有股淡淡的焦炭味。

正是刚从格物院赶回来的朱标。

“父皇,母后。”

朱标行了一礼,看见父皇那愁云惨淡的模样,不禁有些奇怪。

“标儿回来了,快,坐下吃饭,看你这灰头土脸的。”

马皇后心疼地拉着儿子坐下,亲自给他布菜。

朱元璋则继续将白天的烦恼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咱现在是里外不是人。对内,被那帮酸儒骂成是与民争利的暴君。对外,又怕泄露了天机,便宜了北元鞑子。真是两头堵,堵得咱心口发慌!”

马皇后听完,也是柳眉微蹙,一时想不出什么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饭桌上,朱标听着父皇的抱怨,总算将最近的舆论风波听了个大概。

他最近一头扎在格物院,和陶成道、宋濂两位先生,没日没夜地攻克焦炭炼钢的技术难关,有时候还要回江宁县购购置物品,或是向大哥请教问题,对外界的事情,反而不甚了了。

听完朱元璋的烦恼,朱标夹菜的筷子,停在了半空中。

与民争利?

劳民伤财?

百姓感受不到格物院的好处?

他放下筷子,脑中念头转动。

他第一时间想到了一个东西。

一个在煤炭干馏炼焦的过程中,会被当成废气,直接排放掉的副产品。

但大哥郑重其事地告诉过他,那看似无用的东西,对这个时代的大明,特别对这个时代的百姓而言,是足以改变生活的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