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笼罩大明江山的阴影(1 / 2)

明朝开国,为了鼓励读书人当官,对于官绅有着相当丰厚的赋税减免优待政策。

只要有了功名,就能完全免除徭役,并在一定程度上免除田赋。

至于后来分封的王爷,那更是完全免税。

这也是各个王朝的老传统了。

士大夫、读书人、各级官吏、王爵,他们享受着朝廷的优待,可以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却不用交一文钱的税,不用服一天役。

大量自耕农,会主动把自己的田产挂靠在官绅名下,

虽然要交田租,但只要田租比赋税少,那对农民而言,就能多积攒一些钱,多吃几顿饱饭。

遇到了收成不好的年景,没有积蓄的自耕农,更是只能把自家的田产贱卖给官绅。

这些土地对朝廷而言,几乎收不上税,只会让占据土地的官绅越来越肥。

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的血肉越来越少,而只消耗营养却不做出贡献的肿瘤却在疯狂扩张。

结果是什么?

无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流民,国家的税基不断萎缩,而官绅阶层却越来越富,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

长此以往,国库空虚,流民四起,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最终,只需要一个天灾,或者一场外患,这个庞大的帝国就会轰然倒塌。

历史上的王朝末年,几乎都是这个剧本。

就算大力收取商税,能让国库暂时充盈,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因为只要官绅免税这个口子不堵上,土地兼并的洪流就永远不会停止,大明这艘船,迟早要被这个窟窿给弄沉。

那解决办法呢?

李去疾当然知道。

后世的雍正皇帝已经给出了答案——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摊丁入亩,摊役入亩,火耗归公!

不管你是谁,是皇亲国戚还是告老还乡的宰相,只要你名下有地,就得一体纳税!

将复杂的人头税还有徭役,全部摊派到土地里,谁的地多,谁交的税就多。

这虽然不算是真正的治本之策,但抑制土地兼并的效果已经足够了。

清朝之所以能续命那么久,甚至搞出所谓的“康乾盛世”,雍正的这套组合拳功不可没。

然而……

李去疾的指尖微微发凉。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其他能人异士注意到这件事。

也有很多有识之士试图进行改革。

比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可惜他们最后都失败了,

就算是雍正皇帝,在他死后,新登基的乾隆,为了收买人心,“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被直接废除,保留下来“摊丁入亩”也进行了整改,将大部分压力重新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这些改革对国家对老百姓是天大的好事,但对某一个阶层来说,却不亚于刨他们的祖坟,在他们身上一刀一刀地割肉。

这个阶层,就是整个封建王朝的读书人,整个官僚体系!

看看雍正的下场就知道了。

他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为大清续了命,为乾隆打下了富裕的家底。

结果呢?

后世提起“康乾盛世”,人人都知道康熙和乾隆,雍正的名字却常常被刻意隐去,甚至背上了某些骂名。

就比如野史就说雍正把“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才登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