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新一批的十艘‘平底梭’今天全部下水试航了!效果比我们之前在模型水池里测试的还要好!转弯灵活,吃水又浅,满载情况下通过最窄的鬼见愁河道也比老式漕船快上一倍不止!”
姜明远转过身,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意,迎上前拍了拍那位墨家工匠的肩膀:“辛苦了,鲁师傅!这都是你们墨家巧术与实地需求结合之功啊!”
这“平底梭”正是他根据临渊城附近河道狭窄、弯多水急的特点,与以鲁师傅为首的这群墨家工匠们反复商讨、修改设计图、甚至亲手参与模型测试后,共同研发打造的新型漕船。
船体更宽更平,转向灵活,载货量却不减,正是解决临渊城漕运瓶颈的长远之计。
然而,疏通河道、优化船只,这些都还只是解决了“通”的问题。
姜明远的目光看得更远。在一次偶然的实地勘察中,他发现临渊城周边山地里蕴藏着一种储量丰富、却长期被当地人视为无用废石的黑石。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黑石的不同寻常,请来精通矿物学的修士鉴定,发现其内蕴一丝微弱的火灵之气,稍作加工便可成为一种燃烧持久、热量颇高的优质燃料,远胜于常用的木柴。
于是,他再次顶住压力,以市舶司的名义牵头,联合几家有意向的商户,成立了官督商办的“临渊石炭场”。
此举不仅为往来漕船、城内工匠提供了稳定、廉价的动力来源,大大降低了运输和生产成本,更意外地为临渊城开辟了一项新的、稳定的财税来源,使得一直紧绷的府库稍稍得以喘息。
但树大招风,他的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不可避免地触动了那些依靠传统漕运模式牟取暴利的大家族、大商号的奶酪。明枪暗箭从未停止,流言蜚语、恶意中伤屡见不鲜。
就在上月,朝中还有与他政见不合、或收了某些势力好处的御史,在廷议上参他“与民争利”、“擅改祖制”、“聚敛无度”。
若是三年前,他或许会感到惶恐不安,但如今的姜明远,早已不是那个只能被动应对、束手无策的小吏。
他不动声色,暗中授意属下将三年来临渊城漕运税收翻了两番的详细账目、货物吞吐量激增五成的确凿数据、以及新漕船“平底梭”和“石炭场”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就业增长等,整理成一份数据翔实、论证严密的奏疏,通过他那位在户部担任郎中的座师,直接呈送到了户部尚书的案头。
阳光有些刺眼,姜明远微微眯起了眼睛,望向运河上川流不息的船只和码头边逐渐繁荣起来的商铺。
他知道,前方的路依然不会平坦,利益的博弈永无止境,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涌现。
但这实实在在的三年,让他彻底明白了何为“实务”,何为“经世致用”。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纸上谈兵、精通算学与经济理论的修士,更是一个能够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调动资源、敢于触碰既得利益、在复杂乃至险恶的局面中寻找并执行最优解的实干者与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