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嗡鸣声渐响,那白气翻涌凝聚,竟于井口上方化作一柄虚幻的长剑影迹!那剑影无鞘无镡,古朴无华,却通体流淌着温润如玉的光泽,散发出令人心折的仁德气息。
然而,那剑影仅维持数息,便微微一颤,似有不足,随即溃散,重新化为白气,缩回井中。
虞世南怔在原地,若有所思。
秦琼上前问道:“虞先生,方才那是?”
虞世南缓缓道:“确是仁道之剑的气息无疑。然其形未聚,其灵未固,似有所缺。”
“缺什么?”
“缺一‘仁’字。”虞世南目光深邃,“仁道非空谈,需身体力行,泽被于世。此剑感应到此地民风虽有淳朴,却亦有隐忧,故不肯轻现。”
“隐忧?”
虞世南看向不远处沉睡的村庄:“我连日走访,吴郡富庶,然豪强兼并土地,农户多有失地沦为佃户者,生活困顿,官府亦难调解。此非仁政之所存也。”
接下来的日子,虞世南并未急于寻找下一处地点,而是以钦差身份,召集吴郡官吏与世家豪族,并不以权势压人,而是引经据典,陈说利害,以仁德教化之理,劝说豪族退还部分强占田地,官府则出面组织兴修水利,安置流民。他更亲自题字,为乡学捐赠书籍,教化子弟。
秦琼则负责维持秩序,震慑宵小。他虽不言,但其公正严明、体恤贫弱的作风,亦令人心折。
虞世南所为,并非一时之功,但其身体力行的仁心与智慧,却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吴郡的风气。
半月后的一夜,虞世南再次于子时来到那口古井旁。
此次,未等他开口,井中便主动涌出更加浓郁纯白的氤氲之气,那柄虚幻的剑影再次浮现,比之前更加凝实,剑身之上,甚至隐隐浮现出一个古老的“仁”字铭文!
剑影发出清越的嗡鸣,绕着虞世南飞行三圈,似乎是在认可与考察,最终化作一道流光,投入他随身携带的一支玉笔之中!
那玉笔顿时光华内蕴,温润生辉。
虞世南福至心灵,手持玉笔,对着井旁一块青石凌空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仁”字。
字成瞬间,青石之上竟真的浮现出那个笔墨酣畅、蕴含着一股中正平和、教化万物力量的“仁”字!字迹深入石髓,光华流转,竟使得周围草木都似乎更加生机勃勃起来!
仁道之剑湛卢,虽未完全以剑形显现,却已认可虞世南之仁心仁行,暂寄于其玉笔之中,随他而行!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龙颜大悦,群臣亦为之振奋。
然而,如意在收到讯息后,银白右眼却再次闪烁起来:“检测到异常……湛卢剑息显现之时,吴郡地底微弱的金煞波动曾有瞬间共鸣……推论:兵主残骸与仁道之剑,存在某种先天相克相生之联系……”
几乎同时,西南黑水峒,那沉于池底的兵主残骸,在虞世南书写“仁”字的刹那,勐地剧烈震颤了一下,发出一声极其微弱、却复杂难明的低鸣,似是愤怒,又似是……渴求?
幽焰卫的阴影,似乎也并未远离江南。
就在虞世南与秦琼准备离开吴郡,前往下一处地点继续寻访以使湛卢完全显形时,一场针对他们的阴谋,已在暗处悄然展开。
主导者,并非无面者,而是——前隋遗臣与江南本地不满新政的豪强势力。他们不愿见大唐获得仁道之剑,更欲借此机会,除掉虞世南与秦琼!
仁心之路,亦布满了荆棘与陷阱。
而谁也未料到,这场江南风波,竟会意外牵扯出另一柄灵剑的线索——那柄象征着诚信高洁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