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京城的青石板路上,将这座沉寂了一夜的都城唤醒。
沿街的商铺陆续卸下门板,小贩们推着车沿街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热闹的市井乐章。
而在这喧嚣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城东街角那处说书摊子。
说书人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人称“张老倌”,因说书生动有趣、消息灵通,每日都能吸引不少听众。
此刻,他正端坐在一张小桌后,手中醒木一拍,“啪”的一声脆响,瞬间将周围的喧闹压下,原本分散的人群立刻聚拢过来,围得水泄不通。
“各位看官,今日咱们不说江湖恩怨,不谈宫廷秘闻,单说咱们大靖那位年轻的陛下!”
张老倌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带着抑扬顿挫的韵律,“说起咱们这位陛下,那可真是……”他故意顿了顿,眼神扫过台下好奇的人群,见众人都屏息凝神,才继续说道,“那可真是心忧百姓、仁厚爱民的好君主啊!”
人群中立刻响起一阵议论声。
“张老倌,您这话可当真?我听说那位陛下年纪轻轻,性子柔弱,朝政全由摄政王把持,哪有能力关心百姓?”
一个穿着短打、皮肤黝黑的壮汉忍不住开口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怀疑。
“就是啊,前几日南方水灾的消息传来,朝廷迟迟没有动静,我还以为陛下根本不管咱们百姓的死活呢!”旁边一个卖菜的小贩也附和道。
张老倌捋了捋胡须,微微一笑,手中醒木再次一拍:“各位有所不知,这里面可有一段内情!咱们这位陛下,看似柔弱,心中却装着天下百姓。南方水灾爆发后,陛下得知灾情,心急如焚,连夜翻阅奏折,忧心忡忡,几夜都未曾合眼啊!”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动情,眼神中满是敬佩,将白祈得知灾情后的焦急与担忧描绘得栩栩如生。
台下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眼神中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想要知道后续。
“可朝政大权掌握在摄政王手中,国库空虚,摄政王又一心扩军,根本不愿拨款赈灾。”
张老倌语气一转,带着几分沉重,“陛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向摄政王进言,恳请拨款救济百姓,却都被摄政王驳回。”
“那后来呢?陛下就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吗?”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忍不住问道,眼中满是担忧。
“当然不会!”
张老倌提高声音,语气中带着几分激动,“咱们这位陛下,虽然年轻,却有一颗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为了南方的百姓,陛下不惜放下帝王的尊严,亲自前往摄政王府,苦口婆心地劝说摄政王。据知情人士透露,陛下在摄政王府外等候了足足三个时辰,任凭风吹日晒,始终不肯离去,只为求得一笔赈灾款,救救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
人群中响起一阵惊叹声,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
他们从未想过,那位高高在上、看似柔弱的皇帝,竟然会为了百姓做到这种地步。
“后来呢?摄政王答应了吗?”众人异口同声地问道,眼中满是期待。
张老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手中醒木重重一拍:“皇天不负有心人!摄政王被陛下的赤诚之心所打动,最终同意拨款一百万两白银、十万石粮食,用于南方赈灾!而且,陛下还亲自下令,拿出宫中的部分珍宝变卖,补充赈灾物资,力求让每一位受灾百姓都能得到救济!”
“好!”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掌声雷动,不少人脸上露出激动的笑容。
“咱们终于有救了!”
“没想到陛下竟然如此心善,真是百姓的福气啊!”
“是啊,有这样一位仁厚爱民的陛下,咱们大靖一定会越来越好!”
议论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原本还带着几分怀疑的人群,此刻眼中都充满了敬佩与感激。
那个卖菜的小贩激动地说道:“太好了!我老家就在南方,听说那里灾情严重,我一直担心家里人,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陛下真是个好皇帝啊!”
旁边的壮汉也连连点头,语气中满是敬佩:“以前我还以为陛下只是个摆设,没想到他竟然这么有担当,为了百姓不惜放下尊严,真是难得啊!”
张老倌看着台下激动的人群,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继续说道:“不仅如此,陛下还亲自召集大臣,商议赈灾事宜,日夜操劳,只为尽快将赈灾物资运往南方,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据可靠消息,今日一早,第一批赈灾粮款已经装上马车,由专人护送,火速前往南方灾区!”
“陛下英明!”
“陛下万岁!”
人群中响起阵阵欢呼,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从未想过,这位被架空的年轻的皇帝竟然会如此为百姓着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民如子”的真谛。
与此同时,皇宫内的御书房里,白祈正坐在案前,仔细审阅着赈灾物资的清单。
他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常服,领口绣着精致的云纹,衬得他肌肤愈发莹白,像上好的羊脂玉。
长长的睫毛垂着,像蝶翼般轻轻颤动,眼底满是专注,苍白的脸颊上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那份为百姓操劳的认真。
“陛下,第一批赈灾粮款已经装车完毕,随时可以出发。”夜宸站在一旁,轻声汇报,眼神中满是敬佩与担忧。
他看着白祈连日来为赈灾之事操劳,日渐消瘦的脸庞,心中不由得泛起一丝心疼。
白祈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声音轻柔却带着坚定:“好,让他们尽快出发,务必将物资安全送到灾区,分发到每一位百姓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