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距离大婚仅剩月余。济民医局的名声愈发响亮,每日门庭若市。然而,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潜藏的暗流也开始汹涌。
那家被陈师兄和春华以行会公文“敲打”过的“仁济堂”药行,表面上收敛了许多,后续几批药材质量都符合标准。但平静之下,报复却以更隐蔽的方式伸来。
首先发难的是舆论。不知从何处开始,市井间悄然流传起一些风言风语:
“听说了吗?济民医局用的药,好些都是次等货,糊弄穷苦人呢!”
“可不是,价格是便宜,可药效能好吗?别耽误了病情。”
“我亲戚上次去抓药,回来就说那药味道不对,怕是陈年旧货……”
这些流言蜚语起初只是零星耳语,但传播极快,尤其在一些本就对医局“贫者减半”政策心存不满,认为其扰乱了市场药价的同行间,更是添油加醋。
春华最先察觉到不对劲。她发现,近几日来医局抓药的熟面孔少了些,一些新来的病患在交钱时,眼神中也带着几分疑虑。她立刻将情况告知了陈师兄和云昭翎。
“树欲静而风不止。”云昭翎神色平静,眼中却带着冷意,“看来,仁济堂背后的人,不甘心就此罢手。这是想从根基上动摇医局的信誉。”
陈师兄沉吟道:“流言虽虚,却能蛊惑人心。我们需有所应对,但不能自乱阵脚。”
云昭翎与陈师兄话音才落,春华眼中已闪过一丝了然与决断。她微微屈膝,语速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小姐,陈师兄,此事不能单靠解释。流言如野火,扑救需及时且需断其根。请给春华两日时间。”
云昭翎对春华的能力极为信任,颔首道:“好,需要什么,尽管调动。”
陈师兄也道:“药房这边,我会确保所有药材进出记录清晰可查,随时备验。”
春华雷厉风行,立刻行动。
她并未大张旗鼓地调查,而是动用了埋藏在市井中的暗线。这些线人平日里或许是茶楼伙计、街边小贩,此刻却发挥了关键作用。
不过半日,流言的几个最初散播节点便被锁定——分别是城西一家赌坊的管事、南城一个喜好搬弄是非的牙婆,以及仁济堂名下两家药铺的伙计。
春华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将名单和初步证据整理好,通过特殊渠道直接递送到了京兆尹衙门和负责京城治安的五城兵马司指挥使案头。附上的还有东宫属官的一封短函,言明有人恶意中伤未来太子妃名下的济民医局,影响恶劣,请依法查办,以正视听。
官府的效率此刻显现出来。当天下午,那赌坊管事和牙婆便被衙役带走“协助调查”,仁济堂的那两名伙计也被兵马司的人“请”去问话。罪名并非空泛的“散布流言”,而是更具体的“寻衅滋事”、“扰乱市场秩序”。
此举如同快刀斩乱麻,直接掐断了流言扩散的几个关键源头,动作之快、之准,让幕后之人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