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海边仙城(2 / 2)

二人渐行渐远,身后的小镇渐渐隐没在暮霭之中。前方,那片老槐树林的轮廓已在视线尽头隐约可见。

当二人终于抵达单山斌的墓地时,暮色已笼罩四野。王飞燕手中不知何时多了几样凡尘俗物——左手攥着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右手握着串糖渍山楂,腰间还别着个叮当作响的拨浪鼓。

她一边小口咬着酸甜的山楂果,一边摆弄着新得的玩具,眉眼间尽是孩童般的欢喜。何太叔对此视若无睹,目光径直落在前方那座气派的墓冢上。

单山斌的墓地确实修得不同凡响。汉白玉砌成的围栏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泽,三尺高的青石碑上镌刻着单公山斌之墓五个鎏金大字,碑前还摆放着雕刻精美的石制供桌。

这般规制,在这偏远小镇堪称奢靡。

何太叔从怀中取出一只青玉酒壶,壶身隐隐有灵光流转。

他拔开塞子,清冽的酒香顿时弥漫开来。他将壶中琼浆缓缓倾倒在墓碑之上,酒液顺着碑文蜿蜒而下,在月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微光。

当年之约,今日终得践行。何太叔的声音低沉而肃穆,你两位兄长的仇,连同你的那份,都已了结。虽迟了这些年,但总算没有辜负当年誓言。

夜风拂过墓前的松柏,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何太叔就这般立于墓前,将这些年来的恩怨情仇娓娓道来。

约莫半刻钟后,他忽然仰首望天,但见星河璀璨,明月如盘。多年来压在心头的那份誓约,此刻终于烟消云散,顿觉灵台清明,周身真气运转都比往日顺畅了几分。

他知道,这是天道感应,誓言圆满之兆。转身看向仍在把玩民间小物的徒弟,何太叔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该走了。

王飞燕闻言,连忙将最后半颗山楂塞进口中,鼓着腮帮子含混不清地问道:师父,咱们接下来去哪?

东海。何太叔袖袍一挥,那艘赤红飞舟再度显现,此间因果已了,是时候办正事了。

二人踏上飞舟,转瞬间便化作一道流光划破夜空。

他们不知道的是,自那夜起,镇上便开始流传起月夜遇仙的传说。有更夫信誓旦旦地说亲眼目睹仙人驾着红霞而来,又有樵夫声称在单老爷墓前闻到异香。

这些传闻越传越广,后来竟引得不少文人雅士专程来此寻访仙踪,在单山斌墓前题诗作赋。不过这些,都已是后话了。

...

经过整整一年的长途跋涉,那艘赤红飞舟终于穿越云海,降落在东海之滨的沧澜城。

这座依山傍海的雄城被一道蜿蜒的玉石长阶一分为二——阶下是凡人的市井街巷,酒旗招展,人声鼎沸;阶上则是修仙者的琼楼玉宇,灵光隐现,云雾缭绕。

咸湿的海风裹挟着人间烟火与仙家清气,在这座人仙混居的奇城中流转不息。

这一年光阴里,王飞燕终于选定了自己的修行之道。

出乎何太叔意料的是,这个平日里跳脱顽皮的丫头,竟毅然选择了医修这条艰难之路。

何太叔闻言,眉间的皱纹都舒展了几分——当年他与公孙大夫把酒言欢时,赠一套《青囊录》,内载医道入门要诀,各类药草图鉴千余幅,正可作启蒙之用。

自此,飞舟内便常见这般景象:王飞燕盘坐在鎏金云纹案前,面前堆着半人高的书籍玉册。

时而对照《百草经》描摹灵药形态,时而捧着《经脉注》比划穴位走向。

何太叔虽不通医理,却时常以神识探查,见她将岐黄要术四字绣在绢帕上系于腕间,显是存了刻苦之心。

当赤红飞舟终于降落在沧澜城的青玉码头上时,王飞燕几乎是跳着跃下甲板的。

咸涩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久违的人间烟火气,让她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气——这一年来在飞舟上研读医书的苦修岁月,此刻终于画上了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