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时光,在潜心修炼与丹道钻研中转瞬即逝。云初将自身状态调整至最佳,对《神农百草篇》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其中关于“五行调和,造化生机”的理念,与她自身坤元灵力的特性愈发契合。她甚至尝试以坤元灵力模拟不同属性的药性变化,虽未完全成功,却也让她对丹道的认知远超同阶。
这一日,丹霞峰人声鼎沸。内部小比虽不似宗门大比那般隆重,却也吸引了大量内门甚至少数核心弟子前来观战。丹霞峰中央广场上,整齐排列着数十个临时搭建的炼丹台,药香混合着地火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云初按时抵达,报上名号。负责登记的丹霞峰弟子看到她核心弟子的令牌,态度立刻恭敬了几分,将她引至一处位置不错的炼丹台。
她目光扫过广场,看到了不少熟人。云瑶早已在场,对她微微颔首,投来鼓励的目光。林小雨也来了,她在丹堂做杂役,此次是来观摩学习,看到云初,兴奋地挥了挥手。石岳则混在观战的人群中,对着云初咧嘴一笑,比了个加油的手势。甚至,她在人群中还瞥见了玄景的身影,他独自站在一处角落,气息内敛,似乎只是随意来看看。
参加小比的弟子约有五十余人,修为多在筑基初期到中期,其中不乏在丹堂修行多年的老牌弟子,一个个气度沉稳,显然丹道造诣不浅。不少人看向云初这个新晋核心弟子、且非丹霞峰出身的面孔,目光中带着审视与好奇,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
主持小比的是一位面容和蔼、气息渊深的金丹期长老,道号“赤阳”,乃丹霞峰副峰主之一。
“诸位,”赤阳真人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丹道一途,贵在精诚,重在悟性。今日小比,不设固定丹方,亦不限炼制种类。”
他袖袍一挥,广场前方升起一面巨大的玉璧,上面罗列了数十种二阶丹药的名称,从常见的“培元丹”、“凝碧丹”,到难度较高的“破障丹”、“冰心丹”,甚至还有几种冷僻的、功效特殊的丹药。
“玉璧所列,皆可选取。材料自备,或可以贡献点向峰内临时兑换。限时三个时辰。”赤阳真人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评判标准,不以品阶高低为唯一,更重丹药品质、炼制手法、以及对药性理解的独到之处。最终由老夫与另外两位长老共同裁定。”
此言一出,台下微微骚动。不设固定丹方,考验的便是丹师的知识广度、临场选择和综合能力,难度无疑大增。
众弟子纷纷上前,仔细观看玉璧,权衡自身实力与所备材料,慎重选择。大部分人选择了相对稳妥、材料易得的培元丹或凝碧丹。少数自信者,则选择了破障丹等难度更高的丹药。
云瑶略一沉吟,选择了“水韵丹”,此丹与她功法相合,成功率更高,且能发挥她的长处。
云初的目光在玉璧上缓缓扫过,最终停留在一种名为“戊土灵源丹”的丹药上。此丹并非修炼主流丹药,其主要功效是滋养土系灵根、纯化土系灵力,并附带一丝微弱稳固根基的效果,炼制难度在二阶丹药中属于中等偏上,因其适用面较窄,平日少有丹师炼制。
选择此丹,一是契合她自身坤元道基,炼制起来事半功倍;二来,她想借此机会,验证《神农百草篇》中一些关于激发灵植本源药性的理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隐隐觉得,以此丹的品质,若能融入自身坤元造化之意,或许能引动意想不到的变化。
她不再犹豫,走向材料兑换处,用贡献点兑换了几样炼制戊土灵源丹所需的主辅药。她自身储备虽丰,但有些辅药并未特意收集。
三个时辰,正式开始!
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地火升腾的呼呼声,以及丹炉预热时发出的细微嗡鸣。各色火焰在丹炉下跳跃,映照着炼丹者们专注的面庞。
云初祭出厚土鼎,这尊看似朴拙的小鼎一出现,便吸引了一些目光。有识货者能看出其不凡,但更多人则因其不起眼的外形而略感诧异。
她并未急着生火,而是先将所有药材一一取出,以神识仔细感知其药性、年份、乃至内蕴的微弱生机。这是《神农百草篇》强调的“识药先识性”。
随后,她指尖掐诀,一缕精纯的坤元灵力化作温和的土黄色火焰,在厚土鼎底静静燃烧。火焰稳定而内敛,温度均匀,远非普通地火可比。
处理药材,投入丹炉,控制火候……云初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她并未完全遵循流传的戊土灵源丹丹方,而是根据对药材本源的感知,微调了投入顺序和火候转换的时机,并尝试将一丝坤元造化之力,随着灵力缓缓注入鼎中。
她的手法,在那些经验丰富的丹堂弟子看来,有些地方甚至显得“笨拙”或“违背常理”,但偏偏又能恰到好处地维持着鼎内药性的平衡与融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