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崇祯淡淡地说道。
君臣见礼后。
崇祯放下手里的笔,看着他:“姚卿有事?”
姚友仲一开口,就把崇祯给说愣了:“臣今日前来……斗胆,欲向陛下请辞。”
“请辞?为何?汝这枢密使,做得甚好。”
姚友仲苦笑一声,说道:“因靖国公岳飞之事。”
封赏大会的热闹劲儿过去之后,一个新的难题又来了:岳飞的官职怎么安排?
爵位是好听,但官职才是实权。
一个国公爷,还让他去带十几万兵,去镇守燕京?
这在大宋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枢密院里为了这事,又吵了好几天,还是没个结果。
最终枢密使姚友仲想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案。
“陛下,以岳飞如今之功,之爵,若仍令其领兵在外,朝野非议必将如潮,若不令其领兵,以其国公之尊,朝中又有何职,能与之相配?臣思来想去,唯有臣这‘枢密使’一职了。”
姚友仲继续道:“枢密使,乃我朝武臣之首,除非,岳飞不愿再为官,自此归家,安享国公爵禄,然其年富力强,正值壮岁,起码可为国效力二十载,令其就此致仕,于国,是莫大损失,于其自身,恐亦心有不甘。”
姚友仲顿了顿,又接着说:“况乎如今北患已平,四海安宁,数十年内恐无大战,臣自问,论战功,远不及岳飞;论爵位,臣至今仍是白身,忝居此位,实乃有愧,不若让贤于岳飞,既全了陛下爱才之心,亦可杜朝野悠悠之口。”
崇祯听完这番话,盯着姚友仲看了好一会儿。
“卿如今亦不过四十,为一岳飞,便甘愿就此隐退?”
姚友仲坦然一笑:“为朝廷大局计,牺牲臣一人之得失,又何足道哉?臣受陛下知遇之恩,无以为报,能为陛下分忧,乃臣之幸事。”
崇祯心里一下子就敞亮了。
他知道,姚友仲这不是真的要辞官,而是在给自己出主意。
这个主意,实在是太高明了,把岳飞提拔成枢密使,听起来是天大的恩宠,实际上是把他手里的兵权给收了回来,让他从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变成一个在京城里管军事行政的官员。
这样一来,岳飞得到了地位,皇帝收回了兵权,还不会有人说皇帝刻薄功臣。
姚友仲这老小子,脑子是真好使!
“此事,朕容后再议。”崇祯没马上答应,而是换了个话题,“卿且继续说。”
姚友仲知道皇帝听进去了,心里有了底,就把自己想了很久的另一个计划给说了出来。
“陛下,如今北方新定,百废待兴,臣以为,当借鉴汉唐旧制,于北方,设立‘安北都护府’与‘辽东都护府’,分理原辽、金故地。”
“其中关节在于,将原北伐各路兵马,尽数打散,重新整编,纳入国家‘经制军’之列,此后,兵部主发粮饷,枢密院主掌调派,各军将领,三年一易,不得久任一地。”
“非止北方,中原各路节度使,亦当循此例,渐削其兵权,改为定期轮换,如此,则可从根源上,杜绝将帅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之患,使天下兵马,皆为天子之兵!”
“好!”
崇祯听到这里,激动得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姚友仲这个主意,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这比他想的还要彻底!这不光是收了岳飞几个人的兵权,这是要把整个大宋的军队制度都给改了,把所有兵权都死死地抓在皇帝自己手里!
这才是他最想要的!
“姚卿之策,深得朕心!”
崇祯在屋里走了几圈,心里已经把所有事都盘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