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参知政事吴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平时最稳重,这次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不可!国公之位,何其尊崇!我朝自南渡以来,除宗室外,还未有异姓封公者,岳飞封侯才几年?短短十年,从一个九品承节郎,一跃而成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再封伯、封侯,其升迁之速,已是骇人听闻!”
“如今,又要封国公?此例一开,日后将帅骄横,尾大不掉之势,恐将重演!置我大宋以文制武之国策于何地?”
吴敏的话,说到了所有文官的心坎里。
“吴相公所言极是!武人势大,于国非福,岳飞之功,赏其钱帛、田宅足矣,爵位之事,万不可再进了!”
“然也,国公之上,便是王爵,莫非要使其为我朝第二个异姓王乎?”
文官们一个个都很激动,他们不是眼红岳飞的功劳,而是打心底里害怕武将的权力太大。
在他们看来,一个功劳大到没法赏的将军,本身就是个危险。
武将那边觉得岳飞功劳盖世,封个国公理所应当;文官这边觉得武将权力必须限制,坚决不能再升。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这事儿,只能由崇祯皇帝自己来决定。
所有人都盯着皇帝,看他到底站哪边。
这不光是赏岳飞一个人的事,这关系到以后整个大宋,到底是文官说了算,还是武官说了算。
崇祯十二年,十月初一,封赏大典。
奉天殿里,崇祯穿着最隆重的龙袍,坐在龙椅上,底下文武百官站得整整齐齐,谁也不敢大声喘气。
一个太监站出来,拉长了嗓子,开始念圣旨。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征北大元帅岳飞,……功盖当世,晋封‘靖国公’……”
“靖国公!”
这三个字念出来,整个大殿都嗡的一声。
吴敏那些文官,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难看得不行。
而那些武将们,则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差点当场就叫出好来。
皇帝最后还是顶住了文官的压力,给了岳飞最高的荣誉!
“臣……何德何能,敢受此殊荣!陛下天恩,臣万死难报!”
岳飞出班谢恩,身体也不由自主地猛地一震。
他戎马半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农家子,到如今位极人臣,封疆裂土,这份荣耀,沉重得让他几乎有些喘不过气。
崇祯坐在龙椅之上,微笑着虚扶一把:“爱卿平灭金虏,收复故土,此乃不世之功,足以封公,快快平身。”
岳飞身后,武将的队列中,早已是一片压抑不住的骚动。
张宪、王贵等一众岳家军的老兄弟们,一个个激动得眼眶发红,与有荣焉。
岳帅封公,代表着他们整个岳家军,乃至全天下的武人,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尊重!
岳云更是激动得一张脸涨得通红,紧紧地攥着拳头,指甲都快嵌进了肉里。
爹是国公了!这比自己得了什么赏赐,都让他高兴百倍!
紧接着,圣旨继续宣读。
“……韩世忠,加封‘定西侯’……”
“……王彦、张俊……皆因功,加封伯爵……”
“副元帅韩世忠,加封‘定西侯’!”
“河北节度使王彦、山东节度使张俊……皆因功,加封伯爵!”
一个国公,一个侯爵,还一口气封了五个伯爵!
皇帝这次是真大方,金山银山地往外赏。
大殿里的将军们,一个个都觉得跟对了人,这位皇帝,跟以前那些猜忌武将的皇帝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