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着稻穗,“大人请看,此稻穗形更长,谷粒更密实,秆茎亦较寻常占城稻更为坚韧。此乃下官带领县衙吏员及乡间老农,历时四载,于万千稻株中优选良种,反复培育、淘汰所得。其耐旱性、分蘖力、抗倒伏性皆优于原种,更关键者,是其作为晚稻品种,生育期短且耐寒性佳!”
他引着众人来到一片已经收割过的田块,指着旁边田里长势正旺的晚稻:“头茬早稻于夏初收割后,需抢抓农时,立即整地、灌水、施基肥,栽插这精心选育的晚稻秧苗。
为确保两季皆丰,对水肥管理要求极高——水深需依生长阶段精准调控,追肥需及时且精量,田间排灌沟渠亦需格外通畅,以防秋涝或早霜冻害。
此非催生,实乃顺应天时、地利,辅以精耕细作之良法!此间田地轮作记录、选种留种图谱、水肥管理细则、农时安排簿册,皆在县衙案牍库中,大人可随时查阅验看!”
他的解释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更搬出了详实的记录作保。
王参军捻着胡须,仔细看着眼前晚稻的长势,又对比手中的稻穗,眼中的疑虑渐渐被惊讶取代,最终化作一声低低的赞叹:“妙哉!竟真将此双季轮作之法精进至此。郑县令,你这套选种与农时、农法相配合的功夫,堪称开创啊!”
另一位精于农事的老吏也挤到前面,仔细端详着稻叶和穗尖,连连点头:“不错!不错!叶色青绿健壮,无早衰之相;穗尖灌浆饱满,确乃自然生长之态!尤其在这晚秋时节,能长得如此结实,选种和田间管理都下了大功夫!郑县令,此稻种,可有名号?”
郑淮拱手:“早稻名‘莆田早稻’,晚稻名‘莆田晚稻’。”他语气中带着一丝书生的意气,“下官斗胆,愿以此双季稻种与耕作之法,为天下饥馑之处,一年之中,多添一捧救命粮!”
此言一出,周围几位务实的地方官纷纷点头,看向郑淮的目光已带上了明显的赞赏。能在自己治下搞出如此利国利民的成果,这份政绩和能力,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好一个‘一年之中,多添一捧救命粮’!”
赵海适时地朗声开口,打破了田间的议论。他环视众官,声音洪亮,“诸位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了!郑淮之功,在于选育良种,更在于摸索出这一整套精耕细作、抢抓农时、轮作衔接的良法。此乃活民之实学,非空谈可比。”
他看向郑淮,目光灼灼:“郑县令,即刻将你所着之《莆田双季稻选育及耕作要略》,连同精选的早、晚稻良种各五十石,一并呈上!”
郑淮早有准备,立刻有吏员捧上一个密封的木匣和一袋袋精选标记早晚的稻种。
赵海接过木匣,亲手打开,里面是厚厚一册装订整齐、图文并茂的手册。
他满意地点点头,对身旁的随扈官员沉声下令:“以福州府衙八百里加急,将此良种良法,连同本官奏表,直送京城。言明此乃福州莆田县令郑淮所献,为吾皇万寿贺礼!两浙近年旱魃为虐,粮产不丰,民有饥色,此双季稻法,早稻耐旱,晚稻补益,若得推广,必能增辟田亩之效,解万民饥馑,活命无数!此乃天赐祥瑞,亦是我福州上下,为君分忧、为民请命之心!”
“是!大人!”随行官员肃然领命。
田埂上,官员们看着那即将送往京城的木匣和分装好的稻种,心思各异。有真心为这利国利民的成果而欣喜的,有羡慕郑淮即将简在帝心的,也有暗自盘算如何在自己治下引种的。一时间,恭贺声、赞叹声、询问声交织在一起,场面颇为热闹。
穗安静静地站在人群稍后,看着被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的郑淮。他依旧保持着那份读书人的清朗气质,面对上官的赞许和同僚的询问,应答得体,不骄不躁,只在偶尔望向那片金灿灿的稻田时,眼中会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与满足。那份恰到好处的书生意气,在他身上,化作了为民请命的铮铮风骨。
穗安的嘴角,悄然弯起一抹弧度,她为郑淮高兴,更为这即将惠及万民的稻种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