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东欧的裂变(2 / 2)

原本就松散的统一抵抗阵线濒临彻底瓦解,各部陷入各自为战、争相逃命的困境,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梦想遭遇重挫。

奥斯曼帝国意图通过这场迅雷不及掩耳的凶猛攻势,一举扑灭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火焰,用铁与血重新确立对富饶新月地带的控制。

然而,沙漠战争的残酷、广袤的战场空间以及当地民众被激发出的抵抗意志,都预示着这绝不会是一场轻松彻底的征服。

1918年2月10日,华沙,毕苏斯基的临时指挥部。

这是一间陈设简朴、甚至有些寒酸的办公室,与窗外正在为新国家诞生而欢呼的街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约瑟夫·毕苏斯基坐在一张旧书桌后,手中紧紧攥着从柏林发来的、措辞强硬的外交照会副本。

他面前那张巨大的波兰及周边地区地图上,则用醒目的红色箭头清晰地标注着德军第1、第3集团军向德波边境大规模、威慑性调动的方向和大致兵力。

他那张通常充满坚毅、果决甚至有些专横的脸上,此刻笼罩着一层深深的疲惫、无力与难以言喻的愤怒。

德国的回复冰冷而直接,毫无外交辞令的掩饰。所谓的“修正版合作框架”——外交国防协调、境内德军基地、经济货币一体化——无异于将刚刚看到独立曙光的波兰,在法律和事实上降格为德意志帝国的附庸和保护国。

而边境上德军那毫不掩饰的、带着赤裸裸威慑意味的军事调动,更是将强权政治的冷酷法则展露无遗。

“他们……他们甚至连一点表面上的尊重,一点给新国家保留颜面的外交辞令都不愿意给了吗?”

毕苏斯基喃喃自语,声音因熬夜和内心的煎熬而异常沙哑。

他深知,波兰新生的、由前俄、奥、德属波兰地区士兵仓促组建、尚未完全整合和装备的武装力量,无论从数量、训练还是装备水平上,都绝无可能正面抗衡身经百战、装备精良的德国陆军。

强行拒绝柏林的条件,无异于以卵击石,将刚刚凝聚起一丝民族魂的波兰,直接推向万劫不复的战争深渊,后果必然是又一次的被德奥俄(二俄乌克兰,三俄白俄罗斯)瓜分和更残酷的镇压。

可若接受德国的条件,波兰的独立主权将名存实亡,与历史上的被瓜分时期,除了名称不同,又有何本质区别?这与他毕生追求的、完全独立的波兰理想背道而驰。

一种巨大的挫败感和屈辱的愤怒在他胸中翻涌,几乎要冲破他那惯常冷静的外壳,但他强行将其压下,指甲深深掐入了掌心。

作为一位务实的、深知地缘政治残酷性的政治家,他明白此刻必须忍耐,必须蛰伏只有卧薪尝胆,才能迎来独立的曙光。

他深吸一口气,召来了他最信任的几位助手,语气沉重而缓慢地指示:

“起草给柏林的回复……措辞要谨慎,但立场不能完全放弃。就说,波兰方面‘原则上’愿意就德国提出的新合作框架进行‘深入和建设性’的磋商,期待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是,”

他加重了语气,“我们必须强调,波兰的民族尊严和基本自决权利是谈判的基础,不容践踏,同时,作为营造良好谈判氛围的前提,我们强烈要求,在谈判正式开始之前,德军停止一切在边境地区具有挑衅性和压迫性的军事行动,将部队撤回常驻基地。”

这几乎是一种绝望的拖延战术,是弱者在强者面前无奈的周旋,试图在看似绝境的局面中,为波兰争取哪怕一丝一毫的喘息空间、国际同情和未来的谈判筹码。

他知道,与身边这头强大邻邦巨兽的漫长而艰苦的周旋,才刚刚揭开序幕。

1918年2月11日 - 12日,布拉格,赫拉德恰尼宫,一间守卫森严、窗帘紧闭的密室。

就在奥斯曼的炮声在近东隆隆作响、华沙的领导人陷入屈辱与挣扎之际,在中欧的另一座历史名城里,一场针对新生的、被视为“脆弱而贪婪”的匈牙利国家的秘密会议,正在烛光下紧锣密鼓地进行。

空气中弥漫着雪茄的浓烈气味、陈年葡萄酒的芬芳以及一种阴谋即将得逞的兴奋感。

与会者包括:捷克代表: 一位表情严肃、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外交官,全权代表着虽未亲自到场、但其意志和影响力无处不在的托马斯·马萨里克教授。

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渴望稳定其南部边界,并希望对拥有大量斯洛伐克裔人口的匈牙利施加最大压力,甚至寻求有利的领土调整,将上匈牙利(斯洛伐克)地区彻底纳入囊中。

罗马尼亚代表则是 一位身材高大、眼神锐利的将军,目标明确且强烈——夺回在《布加勒斯特条约》中被匈牙利(奥匈时期)控制的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罗马尼亚军队经过休整和部分德式改编,士气正旺,对“收复失地”充满渴望。

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代表: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政治家,旨在彻底摆脱匈牙利的历史控制,明确南部边界,并寻求对潘诺尼亚平原部分有争议的、混居区域的主张,以保障新国家的战略纵深。

这三方代表在布拉格会晤,几乎没费多少周折就迅速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一个刚刚宣布独立、内外交困、边界未定、且刚刚失去奥匈帝国框架“保护”的匈牙利,在他们眼中,无异于一块摆在餐桌上、等待被分食的肥肉,也是消除各自边境威胁、实现民族统一或领土扩张野心的绝佳机会。

“先生们,”捷克代表首先开口,用冷静的语调敲打着桌面,“布达佩斯的议会还在为他们的独立欢呼,但他们似乎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需要重新划定,为了我们各自国家的安全与民族统一,我们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立场。”

罗马尼亚将军立刻附和,声音洪亮:“说得对!特兰西瓦尼亚自古以来就是罗马尼亚的土地!我们必须拿回属于我们的一切!匈牙利人没有资格继续统治那里!”

克罗地亚代表相对谨慎,但态度同样坚决:“我们要求明确与匈牙利的边界,尤其是德拉瓦河沿岸和巴兰尼亚地区,匈牙利人的影响力必须被彻底清除。”

经过短暂而高效、几乎没有任何多余客套的密谋,他们达成了一项秘密军事同盟协议,将其称为“布拉格密约”。协议在烛光下被迅速誊写、签署,约定:

1.三方将立即“协调行动”,共同向匈牙利新政府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基于民族构成和历史渊源”的领土要求,内容苛刻,几乎旨在肢解匈牙利。

2. 若匈牙利拒绝或拖延答复,三方将同时或在极短时间内先后发动军事进攻,从北面、东面、南面三个方向对匈牙利施加巨大的军事压力,目标直指其核心区域,甚至寻求其彻底肢解和瓜分。

3. 各方将建立秘密沟通渠道,共享关于匈牙利军力部署和政治动向的情报,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有限的军事配合,例如同时发动进攻以分散匈牙利有限的防御力量。

一场新的、规模可能不小的地区性战争,已然在布拉格昏暗的密室里酝酿成型。中欧这个传统的火药桶,在奥匈帝国解体的巨大震荡后,再次冒起了不祥的、预示着血腥冲突的青烟。

刚刚摆脱维也纳枷锁、还未来得及品尝独立喜悦的匈牙利,还未站稳脚跟,便已陷入了强敌环伺、四面楚歌的致命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