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试了一切,真的,一切!我尝试了联邦制改革,试图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治权,但他们想要的是彻底的自由!我尝试了……借助你的力量,用铁腕维持统一,但结果你也看到了,只是加速了流血的进程和仇恨的积累。看在哈布斯堡与霍亨索伦家族数百年传统友谊的份上,看在维持中欧这片土地不再陷入更大规模动荡和混乱的份上,我恳求你。”
“伸出援手!如今,只有德意志是唯一有能力、有力量稳定这片混乱的力量了!无论以何种形式——是经济支持,是政治调停,还是……更直接的干预,请你……救救这片土地,救救这摇摇欲坠的秩序吧!”
林晓放下这封充满悲怆与无助的信件,眉头紧紧锁成了一个川字,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欧洲地图前,目光凝重地注视着多瑙河流域那片已然色彩斑驳、象征分裂的区域。
援助?如何援助?直接派兵全面接管?那将是一个吞噬帝国资源和精力的无底洞,而且必然会激起当地民族主义更强烈的反抗,得不偿失。
单纯的经济控制和政治操纵?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时间,而且效果难以预料。他需要更全面、更谨慎的评估,需要召集外交、经济和军事顾问进行深入研讨。
第二封是军事情报局提交的关于保加利亚近期动向的详细评估报告。报告用冷静客观的文字指出,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那只“老狐狸”。
正在敏锐地利用奥匈帝国崩溃所留下的权力真空和混乱局面,频繁地与塞尔维亚残存势力、对特兰西瓦尼亚依旧耿耿于怀的罗马尼亚、甚至与宿敌希腊国内的某些反对派势力进行秘密接触,试图组建一个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合众国。(自创的不走红线的合众国)
报告中还附有侦察照片,显示保加利亚军队正在向马其顿等争议地区悄然增派部队和修筑工事。
“沙皇斐迪南的野心不容小觑,”报告总结道,“其最终目标很可能是利用此千载难逢之机,重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的‘大保加利亚’版图,这必将与我国在东南欧的战略利益、以及对其他盟友(如奥斯曼和奥地利)的承诺发生直接冲突。”
第三封,则是一封措辞看似恭敬,实则字里行间暗藏锋芒、近乎最后通牒的信件,来自华沙的约瑟夫·毕苏斯基。
这位凭借个人威望和强硬手腕在波兰地区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强人,在信中以一种近乎宣示的口吻宣称。
波兰民族拥有“不可剥夺的自决权利”,目前由德国扶持的、以 摄政理事会为首的波兰王国“根本无法代表两千万波兰人民的真正意志和民族情感”。
他“恳请”伟大的德意志皇帝陛下能够“尊重历史与现实”,允许一个“完全独立、永久中立且愿意与德国保持最友好关系”的波兰国家成立,并宣布现有的、实质上使波兰依附于德国的《波德同盟条约》失效。
看到这封信,林晓眼中寒光一闪,脸上最后一丝因梦境带来的恍惚也消失殆尽,他立刻按铃,紧急召见了新任副官卡尔·邓尼茨上尉和帝国外交大臣冯·屈尔曼。
“立刻起草回复毕苏斯基先生,”林晓语气冰冷,不容置疑,“电文基调如下:德意志帝国始终尊重各民族基于理性和现实的自决权。”
“然而,波兰地区的独立与安全,与德意志帝国的东部边境安全乃至整个中欧的稳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一个在目前国际环境下宣称‘完全独立’且‘永久中立’的波兰,缺乏足够的自卫能力,极易成为外部敌对势力渗透和制造不稳定因素的温床与桥梁,这将对帝国核心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也是帝国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顿了顿,清晰地下达了指令:“向他提出我们的‘修正版’合作框架:波兰可以拥有高度内政自主权,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化和行政管理体系。”
“但是,其外交和国防政策必须与帝国协调一致,共同应对潜在威胁,为确保共同防御的有效性,波兰境内需保留有限的、事先商定数量的德军基地,主要负责关键交通线和边境地区的安全。”
“经济上,波兰必须完全纳入中欧经济同盟体系,使用帝国马克作为结算货币,享受同盟内部的市场和资源,告诉他,这是帝国基于地缘现实和双方长远共同利益,所能提供的最大程度的‘友好’与‘保障’。”
同时,他转向邓尼茨和一旁待命的总参谋部代表,语气斩钉截铁:
“命令驻扎在东普鲁士的冯·贝洛将军所部第1集团军,以及西里西亚地区的第3集团军主力,立即向德波边境指定区域进行‘例行冬季换防和大规模军事演习’。”
“我要让华沙的每一位议员,让毕苏斯基先生本人,都能清晰地看到,拒绝帝国‘友好’建议的潜在代价是什么,动作要迅速,声势要浩大,充分展示我军的战备水平和机动能力,但严格命令前线部队,暂时避免任何直接的开火挑衅行为。”
威逼与利诱双管齐下,帝国的意志必须明确无误地传达,不容任何挑战和侥幸。
时间:1918年2月5日,布达佩斯,匈牙利议会大厦。
经过长达数日不眠不休的激烈辩论、幕后紧张的权力交易和各方势力的最后博弈,匈牙利议会就国家未来命运的问题进行了最终表决。
会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每一张选票的投入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票数统计过程漫长而折磨人,最终结果显示,赞成宣布匈牙利完全独立、彻底脱离与维也纳任何形式君主联结的决议案,以极其微弱的、仅仅一票的优势,惊险获得通过!
消息传出议会大厦,如同在滚热的油锅里滴入了冷水,布达佩斯瞬间陷入了狂喜与混乱交织的沸腾海洋。
支持独立的人群涌上街头,挥舞着红白绿三色国旗,高呼着“独立万岁!”
“匈牙利自由了!”
古老的城市广场上回荡着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仿佛一个新的时代已然降临。然而,在这狂欢的表象之下,是更加不确定的未来,是亟待解决的经济困境、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周边虎视眈眈的邻国。
那顶古老的圣伊什特万王冠,似乎即将找到新的主人,但这顶王冠的重量,恐怕远超任何人的想象,又一个历史悠久的王国,正式从哈布斯堡王朝的废墟上站了起来,尽管脚步蹒跚,前途未卜。
消息几乎在第一时间就通过加密电报传回了柏林无忧宫。林晓阅读着电文,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只有一种洞悉一切的平静。
他对侍立在侧的邓尼茨吩咐道:
“通知外交部,立刻着手准备正式承认匈牙利新政府的法律文件和相关程序,但同时,立刻启动与布达佩斯新政府的经贸合作和‘安全合作’预备谈判。”
“我们要确保这片土地,即使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其经济命脉和安全政策的主导方向,其未来的运行轨道,也必须牢牢地靠近柏林,紧密地嵌入帝国的体系之内,绝不能让其滑向其他不可控的方向,或者成为下一个动荡的源头。”
与此同时,在帝国的南方重要盟友处,奥斯曼帝国。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畔那座奢华而压抑的多尔玛巴赫切宫里,伊斯坦布尔中央政府与阿拉伯部落代表之间的谈判仍在令人焦虑的僵持中缓慢进行。
阿拉伯代表的态度越来越强硬,要求彻底独立、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几乎不再掩饰。
然而,在谈判桌的烟雾和外交辞令的掩盖之下,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正在秘密而高效地进行着。
奥斯曼帝国军队中最忠诚、装备最精良的6个师,在大量德国军事顾问的严密组织和协助下,正利用夜晚的掩护,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内陆兵营和色雷斯地区的边境防线,通过铁路运输和强行军,源源不断地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前线集结。
大量的弹药、火炮和有限的燃油也被优先运往前线。谈判,或许只是苏丹政府和柏林为了争取时间而采取的缓兵之计。
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及其背后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和他的德国盟友,似乎正准备用一场迅捷而猛烈的军事打击,来彻底粉碎南方的分离主义浪潮。
用铁与血来回应大马士革和麦加的独立呼声,确保帝国通往苏伊士运河和美索不达米亚新兴油田的这条脆弱而至关重要的生命线,能够继续掌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