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传令兵阿道夫·希特勒!他面目扭曲,眼中燃烧着近乎疯狂的火焰,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低吼。
他利用体重优势压住对方,一只手死死抓住对方持枪的手,另一只手抓起掉落在旁的毛瑟步枪枪托,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砸向对方的面门!
一下!两下!骨头碎裂的沉闷声响令人齿寒。直到那名红军士兵彻底不再动弹,希特勒才喘着粗气站起来,脸上溅满了血点和雪沫。
他警惕地挡在曼施坦因身前,朝着其他方向大声嘶吼:“保护将军!消灭他们!为了德意志!”
警卫部队迅速反应过来,以优势火力消灭了这支小股红军,曼施坦因惊魂未定,他看着眼前这个救了他一命、情绪激动异常、仿佛刚从地狱里爬出来的士兵,深吸了一口气。
“士兵,”曼施坦因的声音恢复了平静,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你的名字和单位。”
“阿道夫·希特勒,阁下!第16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传令兵!”希特勒立正站好,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但依旧响亮。
“希特勒,”曼施坦因点了点头,“你的勇气和忠诚超出了你的职责,你在关键时刻的反应,挽救了许多重要军官的生命,包括我。你会得到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这是你应得的。”
希特勒的胸膛剧烈起伏,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他几乎是哽咽地喊道:“为了德意志!为了皇帝陛下!这是我的荣耀,阁下!”
他近乎偏执的狂热和毫不迟疑的牺牲精神,在这一刻给曼施坦因和周围的其他军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个小插曲如同战场上的一个血腥注脚,并未影响“北光”行动的残酷进程,至2月25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凭借强大的火力和战术优势,终于突破了彼得格勒层层设防的外围防线,巨大的城市轮廓已然在望。
德军的重型火炮开始发出震天的怒吼,巨大的炮弹划破阴沉的天空,落入城市郊区,预示着围城战的开始。
彼得格勒,这座以沙皇命名、却又成为革命摇篮的城市,此刻陷入了北方的寒铁重围之中,命运未卜。
柏林,无忧宫。狂欢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林晓的书房里已恢复了往日的肃静,他站在巨大的欧洲地图前,目光却超越了当前的战线,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他将忠诚的副官汉斯·伯格少尉召来。年轻的少尉军装笔挺,眼神清澈而专注。
“汉斯,”皇帝开口,声音比在公众面前时更为深沉,“西线的胜利是军事上的,但真正的胜利,是让我们的敌人从心里屈服,让世界永远记住为什么德意志会胜利,为什么我们必须胜利。”
汉斯微微躬身:“陛下,您的意志即将塑造未来。”
“光有枪炮不够,汉斯。”皇帝转过身,目光锐利,“我们需要塑造记忆,需要讲述故事。我交给你一项特殊的任务:去协调制作一部电影,一部宏大的纪录片,它要展现我们军队无与伦比的英勇、我们技术的先进、我们事业的正义性,名字或许可以叫……《德意志的胜利》。”
他走近几步,压低声音,仿佛在分享一个秘密:“去联系UFA公司最好的导演,(主角出钱提前成立了)动用一切资源,前线摄影师拍摄的所有胶片,被俘的协约国战地记者手里的素材……甚至,可以让那些被俘的将军、政要在镜头前‘坦诚’他们的错误和我们的强大。”
“我要这部电影在柏林、在维也纳、在巴黎上映,还要让它传遍中立国,甚至 ,在伦敦和纽约放映!让所有人都看到,都明白!”
汉斯立刻领会了这项任务的深远意义——这是一场针对人心和历史的心理战与宣传战。他挺直胸膛,郑重回答:
“是,陛下!我完全理解您的意图。这将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将是为帝国丰碑浇筑的水泥,是钉入历史书卷的铁钉。我会竭尽全力,确保它成为记录并诠释帝国伟大胜利的不朽之作。”
“很好,去吧,直接与文化部和宣传部协调,有任何需要,可以直接向我汇报。”皇帝挥了挥手,眼中流露出对这位年轻副官的信任。
离开无忧宫,汉斯立即投入工作。他与文化部的官员和UFA的高管进行了初步会谈,进展顺利,所有人都对皇帝亲自指示的项目高度重视。
下午,他决定前往柏林大学区,寻找一位朋友推荐的、对电影叙事和大众心理学颇有研究的海因里希教授,希望获取一些学术层面的建议。
柏林大学的古老建筑被积雪覆盖,显得静谧而庄严,汉斯穿着笔挺的军大衣,走在满是学子的小街上,与周围的环境略显不同。他正低头思考着如何与教授开场,一个意外发生了。
一位抱着厚厚一摞书籍、低头匆匆赶路的亚裔女孩,为了避让一个跑过的孩童,高跟鞋猛地踩在路面一块隐藏的冰面上。
“啊!”一声惊呼,她失去平衡,整个人向前扑去,怀中厚厚的书籍和文稿顿时天女散花般飞散在冰冷的雪地上。
“小心!”汉斯下意识地一个箭步上前,伸出手臂,及时扶住了女孩的手臂,稳住了她差点摔倒的身形。
“对…对不起!非常感谢您!”女孩惊魂未定,抬起头,用带着明显东方口音但十分流利的德语连声道歉和道谢。
她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镜片后是一双因受惊和尴尬而睁大的眼睛,脸颊冻得通红,更显得皮肤白皙。
“没关系,举手之劳。”汉斯微笑着安慰道,他的军人风度与此刻温和的态度形成了一种奇特而令人安心的反差。
他蹲下身,开始帮她捡起散落一地的书籍和纸张。他发现这些书分量不轻,且种类繁多,包括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德文原版,几本厚厚的戏剧理论专着,还有一叠写满了娟秀字迹的笔记,标题似乎是《电影影像与集体心理初探》。
“这么多书,而且都很深奥。”汉斯将捡起的书递还给女孩,好奇地问道,“你是柏林大学的学生?”
“是的,先生。非常感谢您。”女孩接过书,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叫林明华,来自中国,正在读比较文学博士。”
她稍微镇定了一些,扶了扶眼镜,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位帮助她的、气质不凡的军人,“您……是军人?刚才真是太感谢了,如果不是您,我恐怕要摔得不轻。”她注意到了汉斯军服上精致的肩章和领章,意识到这并非普通士兵。
“汉斯·伯格,”汉斯简单介绍自己,并未提及皇帝副官的身份,“在陆军服役。很高兴认识你,林小姐。”
他扬了扬手中那本关于电影的笔记,“正好,我最近有些关于电影的问题需要请教专业人士。你的研究似乎涉及这个领域?”
林明华显得有些惊讶,点了点头:“是的,我的博士论文有一部分会探讨现代艺术形式(包括电影)对大众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影响。这只是些不成熟的笔记……”
“看来我今天的运气不错,不仅帮助了一位女士,还可能找到了一位专家。”汉斯笑道,他的笑容冲淡了军人的严肃感,“也许……我有这个荣幸请你喝杯热咖啡,顺便请教一二?这天气实在太冷了。”他指了指街角那间冒着热气的传统咖啡馆。
林明华犹豫了一下。一位陌生的德国军官的邀请,在她受的传统教育里显得格外突兀。
但他刚才的帮助真诚而绅士,言谈举止也极有修养,更重要的是,他对学术话题表现出真诚的兴趣,寒冷的天气和一杯热咖啡的诱惑也实在很大。
“好的,伯格先生。”她最终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羞涩的微笑,“我很乐意和您交流,希望我的浅见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次偶然的滑倒,几本散落的书籍,让帝国皇帝副官井然有序、充满军事与政治思维的生活中,汉斯·伯格少尉意外地闯入了一抹柔和色彩。
林晓:呦呦~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