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帝国的巅峰(2 / 2)

然而,他们的每一步都在奥托·斯科尔兹内少校的严密监控之下,政变者们刚刚开始动作,甚至还没来得及占领任何重要目标,就被早有准备的帝国安全局特别行动处部队和忠诚的近卫军迅速扑灭。

枪声在柏林街头短暂响起,旋即平息,施塔芬贝格在拒捕时被击中一颗蛋倒在地上,痛苦的哀嚎着。

奥托·斯科尔兹内少校因为“枪哑火了”,并没有立刻开第二枪,过了20分钟后“因为射击过差”打下了幸存的另一个。

结果“枪又哑火了”过了半小时后,这位年轻的容克贵族才被击毙当场。(反正不是林晓让这么干的,天气太冷了,枪容易哑火很正常。)

参与政变的海军军官和陆军军官被当场逮捕,反抗者当场“击蛋”丧失反抗能力,提供资金的犹太商人(如瓦尔特·拉特瑙的政敌等)也被一网打尽。

威廉皇储则在寓所中被“保护”起来,面如死灰,彻底失去了之前的侥幸心理。

林晓在无忧宫冷静地听取了斯科尔兹内的汇报,他并没有感到意外,只有一丝冰冷的失望和彻底清算的决心。

“清理干净。”他只说了三个字,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迅速而无情的肃清。

所有参与或知情者,无论身份高低,都遭到逮捕和审判(军事法庭或特别法庭),数名显赫的容克贵族被剥夺爵位和财产,涉案的海军军官被处决或判重刑,相关的商业财团遭到严厉整顿和监管。

皇储被彻底软禁,远离一切政治和军事事务。这场拙劣的政变,反而给了皇帝一个绝佳的理由,以铁腕手段彻底清洗了军队和上层社会中最后一批公开的反对者,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绝对权威。

就在柏林枪声平息后不久,一个意想不到的外交胜利消息传来,冲淡了内部叛乱的阴霾。

部分中立国,在目睹了德国强大的军事胜利(尤其是巴黎的陷落)和皇帝展现出的巩固内部秩序的铁腕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西班牙和瑞典率先正式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并对协约国宣战(或断绝外交关系)。

西班牙的加入,意味着英国的直布罗陀海峡将受到直接威胁,英国的地中海航线变得更加危险,瑞典的加入,则保障了德国至关重要的铁矿砂供应,并封锁了波罗的海。

紧接着,几个北欧和东欧的中小国家也纷纷效仿,宣布承认德国主导的中欧同盟体系,并提供有限的支持。

这不仅带来了战略上的实惠,更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和外交胜利,仿佛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欧洲的力量平衡似乎正在决定性地向德国倾斜。

然而,在亚洲,日本的报复行动也开始了。他们不敢直接对德宣战(尤其在欧洲局势明朗化后),但却以“维护远东稳定”为名,加强了对中国山东半岛的军事控制,粗暴地驱逐当地的德国侨民和商业势力,强行没收德国资产。

同时,日本海军更加积极地在太平洋巡弋,挑衅性地靠近那些原德属、现被日本占领的岛屿,并向美国示好,试图离间德美关系。

德国的离间计虽然成功让日本无法与欧洲敌人结盟,却也彻底激怒了这头远东的嗜血吃屎的狗,使其采取了更激烈的反德行动。

巴黎陷落和欧洲中立国倒戈的消息,如同两颗重磅炸弹,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激烈辩论。

主战派的声势达到了顶点: “看吧!欧洲正在沦陷!民主的灯塔——法国——已经倒下!英国在独自挣扎!如果我们再袖手旁观,下一个就是我们!”

“德国人是不可阻挡的怪物!他们现在拥有了大半个欧洲的资源!我们必须立刻参战,趁现在还有机会!”

“为了自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被德国军国主义威胁,我们必须战斗!”

主和派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分裂: 一部分人动摇了,担心美国真的会失去干预的最佳时机。

另一部分人则更加恐惧,认为德国的胜利证明了其不可战胜,美国参战无异于自杀。 还有一部分人则坚持孤立主义,认为欧洲的悲剧恰恰证明了美国不应卷入。

威尔逊总统面临着就任以来最艰难的选择。主战的呼声前所未有的高涨,舆论几乎一边倒。

但他仍在犹豫,担心战争带来的巨大伤亡和社会分裂,也仍在幻想能否以某种外交手段约束胜利的德国。

美国的街道上,支持和反对参战的人群都举行了大规模集会,辩论从国会、报纸一直延伸到每一个家庭、每一间酒馆、每一片街道整个国家站在了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躁动不安,无所适从。

战争的巨轮,仍在轰然前行,碾过无数的生命和梦想,将世界带入一个更加未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