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远方的硝烟(2 / 2)

“去吧,斯科尔兹内少校。帝国阴影中的战场,同样重要。”林晓挥了挥手,这位未来的“欧洲最危险的男人”,就此踏上了更广阔的大舞台。

与在林晓审判完的同时,在东线遥远辽阔而混乱的战场上,命运的齿轮也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开始转动着。

在乌克兰东部靠近顿河的区域,曼施坦因中校协助指挥的邓尼金白军部队,与红军一支得到加强的步兵师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战斗常常在广袤的麦田、起伏的丘陵和泥泞的河谷中进行,战线模糊,情况瞬息万变。

一次,曼施坦因乘坐的指挥车在前沿视察时,遭遇了一股渗透进来的红军骑兵侦察队的突然袭击。

司机当场阵亡,车辆瘫痪,护卫的哥萨克骑兵与红军骑兵混战在一起,曼施坦因和几名参谋被迫下车,依托车辆残骸用步枪和手枪还击,情况一度十分危急。

就在红军骑兵即将冲垮他们薄弱的防线时,一阵急促而准确的步枪点射从侧后方响起,接连撂倒了几名红军骑兵。

开枪者是一个趴在土坎后的、穿着不合身奥匈军服的年轻士兵,他眼神狂热,射击动作却异常冷静熟练。

这股突如其来的火力支援打乱了红军骑兵的节奏,为曼施坦因的卫队争取到了喘息和重组的时间,后续赶来的白军部队最终击退了这股红军。

战斗结束后,曼施坦因找到了那个开枪的士兵,士兵显得有些激动和拘谨,自我介绍是来自奥匈帝国军队的传令兵,名叫阿道夫·希特勒,因部队被打散而暂时配属给一支后勤运输队,恰好路过此地。

“你的枪法很准,士兵,反应也很快。你救了我和我的参谋们。”曼施坦因赞赏道。

“长官!这是为了德意志!为了帝国!”希特勒激动地回答,几乎语无伦次,“能为您这样的德国军官服务,是我的荣耀!那些斯拉夫布尔什维克匪徒…”

曼施坦因点了点头,对这个士兵强烈的“德意志意识”印象深刻(虽然他是奥匈籍),尤其是其战斗表现。

他随手写了一张嘉奖令,并建议将其调离后勤部队,分配到一支需要优秀射手的侦察单位去。

但曼施坦因并不知道,这个偶然救了他的小人物,内心燃烧着怎样一种复杂而危险的火焰,而曼施坦因也不知道他这个决定在未来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这个小插曲并未改变东线整体的战略态势,战局依旧胶着,红军的抵抗愈发顽强,白军虽然得到援助,但内部问题重重,推进缓慢且代价高昂。

曼施坦因在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再次强调: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机动部队和更有效的协同,否则东线的“放血”将持续下去,难以达成战略目标。

西线依然维持着紧张的平静。但双方都在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疯狂积蓄力量。 德军方面,古德里安和鲁登道夫抓紧时间整训部队,将更多的“野狼”坦克和“金雕”战斗机、“游隼”俯冲轰炸机部署到一线,并演练着更复杂的步坦空协同战术。

从东线抽调整训完毕的师团也陆续西调。一切迹象表明,德军正在酝酿一场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目标很可能直指巴黎,意图在美国力量真正介入前,彻底终结西线战事。

英法联军则拼命加固防线,被称为“兴登堡防线”的德军阵地对面,出现了更多更深的堑壕、铁丝网和混凝土机枪堡。

英国的新型坦克(ark V)和法国更先进的飞机也在加速生产和部署,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拖下去,等待美国下场。

在地中海另一侧,奥斯曼帝国战线却持续恶化,尽管德国和奥匈帝国保加利亚提供了大量援助和顾问,但奥斯曼军队那低迷的士气和脆弱的后勤补给。

导致奥斯曼军队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面对英军及其阿拉伯盟友的进攻,节节败退。

后勤崩溃、士气低落、民族分离主义抬头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这个古老的穆斯林帝国。

恩维尔帕夏的雄心壮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德军派驻奥斯曼的利曼·冯·桑德斯将军发回的电报充满了 深深的挫折感,请求柏林施加更大压力或者提供更多支援补给和顾问。

促使奥斯曼帝国进行内部改革并更有效地输送补给,否则整个中东战线有崩溃的风险。

帝国的秋天,收获的不仅仅是胜利的果实,也有内部清理的阵痛和各方战线带来的持续压力。

威廉皇帝站在无忧宫的地图前,目光扫过西线即将发力的箭头,掠过东线混乱的色块,瞥过奥斯曼摇摇欲坠的防线,最后落在那份刚刚签署的晋升令和审判摘要上。

他知道,外部战争与内部改革必须同时进行。

手术已经开始,阵痛不可避免,帝国的命运,取决于他能否在这复杂的棋局中,同时驾驭胜利与清算,协调前线与后方,直至最终赢得这场由他一手改变的、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下一场风暴,已在西线地平线上凝聚,而帝国的内部,经过这番浴火重生,是变得更坚韧,还是孕育着新的裂痕,还是新的挑战,唯有时间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