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33章 布列斯特的棋局

第33章 布列斯特的棋局(2 / 2)

这里的俄军虽然士气低落,但指挥官较为顽固,拒绝了多次劝降,并利用复杂地形和泥泞,给德军的前期侦察造成了不小麻烦。

下午14时30分,攻击准时开始。但这一次,不再是漫长的炮火准备。

呜——咿——咿——!!! 首先划破天空的,是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非人般的尖啸!六架涂着冬季迷彩的“朱雀”俯冲轰炸机从云层中俯冲而下!它们的目标异常明确:

俄军阵地纵深的炮兵观测所、疑似指挥点、以及泥沼森林边缘的几个重机枪巢。

恐怖的尖啸声如同无形的重锤,率先砸在了俄军士兵早已脆弱不堪的神经上,许多人下意识地扑倒在地,惊恐地望向天空。

轰!轰!轰! 紧接着是精准而猛烈的爆炸!250公斤和50公斤炸弹如同长了眼睛般落下,将目标一一摧毁!浓烟和火光冲天而起,俄军的指挥和观测系统在开场几分钟内就陷入了瘫痪。

几乎就在“朱雀”发起攻击的同时,森林的另一侧,低沉而有力的引擎轰鸣声由远及近! “Ag!panzer vor!” (注意!坦克前进!) 十二辆“野狼-A”坦克,履带经过加宽防滑处理,如同在泥泞中蹒跚却坚定前进的钢铁巨兽,排成疏散的战斗队形,引导着进攻。

它们没有直接冲击俄军正面阵地,而是巧妙地利用林间通道和炮火制造的烟幕,沿着侦察工兵事先标记出的、相对坚硬的路线,进行迂回穿插!

俄军阵地顿时大乱!正面部队被“朱雀”的轰炸和尖啸震慑,侧翼又突然出现装甲威胁!许多士兵惊慌失措,甚至来不及有效瞄准就胡乱开火。

“野狼”的75毫米“獠牙”短管榴弹炮沉稳地射击,将暴露的火力点一个个敲掉。同轴机枪泼洒着弹雨,压制战壕内的步兵。

更让俄军绝望的是紧随坦克跟进的德军步兵。

他们不再是排着密集队形冲锋的靶子,而是以精锐的“风暴突击队”为先锋,三五成群,利用地形和坦克掩护,敏捷地跃进、渗透。

他们装备着大量的p18冲锋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和轻型迫击炮,近距离战斗力极其凶悍。

他们像水银泻地般渗入俄军战壕,进行着残酷的清理战。

古德里安本人就在一辆指挥型“野狼”坦克里,通过无线电实时调度着各连队的行动。他不断强调:

“速度!迂回!不要纠缠!直插他们的指挥部和炮兵阵地!”

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空地一体、重点突击、直捣要害的打法,本就士气濒临崩溃的俄军迅速瓦解。

指挥系统瘫痪,部队被分割,侧翼被包抄。不到两个小时,这个原本预计能坚守数日的防御枢纽就被彻底打垮。

残存的俄军士兵成批地走出战壕,高举双手投降,脸上写满了震惊和茫然。

“春洪”行动完美达成了战术目标,以极小代价拔掉了明斯克西面的最后一颗钉子,进一步巩固了德军防线,并将宝贵的实战经验反馈给后方的改进团队(例如在泥泞环境下更可靠的履带和空气过滤系统需求)。

明斯克,这座白俄罗斯的心脏城市,此刻已完全成为了德军向东跃进的坚实跳板。

钢铁洪流在泥泞中证明了其无可阻挡的锋芒。

同一日,1916年3月15日夜。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

这里的灯火彻夜通明,与冬宫的黑暗死寂和塔夫利达宫的混乱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

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正在举行一场极度秘密且激烈的会议。

托洛茨基从布列斯特发回的、关于德国人惊人报价的加密急电,像一颗炸弹投入了会场。

列宁的脸色异常苍白,但目光却燃烧着近乎疯狂的火焰。他用力敲着桌子,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

“还在犹豫什么?同志们!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德国帝国主义者给了我们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立刻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让我们有机会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钥匙!”

他环视着与会者,语气急促而充满说服力:

“是的,代价是巨大的领土!但是,没有和平,我们就什么都没有!军队已经瓦解,农民渴望土地,工人快要饿死!克伦斯基和李沃夫的临时政府像纸牌屋一样随时会倒!多拖延一天,革命就多一分危险!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立刻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空间换时间!用西方的土地,换取东方革命政权的生存和未来世界革命的基地!”

他的观点遭到了布哈林等“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强烈反对。

布哈林激动地站起来:“不!伊里奇!这是耻辱的、背叛的革命的和约!这会让全世界无产阶级看不起我们!我们应该立刻发动革命战争!用革命的火焰点燃德国和整个欧洲!让德国士兵调转枪口反对他们的皇帝!”

“革命战争?” 列宁讥讽地反驳,“拿什么打?用口号吗?用我们那些已经放下武器、只想回家的士兵吗?布哈林同志,你的热情值得赞赏,但你的提议是浪漫的、自杀性的幻想!”

会场内争论异常激烈,双方势均力敌。托洛茨基则提出了他着名的“中间立场”:“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

即宣布退出战争,全面复员军队,但拒绝在德国提出的“掠夺性”条约上签字,将道义和政治责任抛给德国人。

列宁对托洛茨基的方案怒不可遏:

“这是鸵鸟政策!是最危险、最愚蠢的!德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进军!他们会占领彼得格勒、莫斯科!到时候我们连谈判的筹码都没有了!我们会成为历史的笑柄!”

会议从深夜持续到凌晨,烟雾缭绕,争吵不休,列宁虽然拥有巨大的威望,但也无法轻易说服所有人。

他深知,这是一个关乎革命生死存亡的决定,德国的最后通牒(虽然没有明说,但屈尔曼的威胁清晰无误)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支持,也需要…一点点运气,来说服党内那些理想主义的、不愿面对残酷现实的同志们。

1916年3月15日,就在这谈判、进攻和激烈辩论的交织中,缓缓落下帷幕。

在东线,德意志帝国的钢铁意志和军事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布列斯特,一场决定俄国命运的秘密交易正在紧张博弈;而在彼得格勒,革命的领导者们,正为他们国家和世界的未来,进行着最艰难、最痛苦的抉择。

历史的车轮,正轰鸣着驶向一个无人能够预知的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