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一个声音立刻反驳:“放一放?线索一旦冷却,就可能永远失去价值!而且,有了第一次妥协,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吕梁,你还是那个立志要扫除贪腐的吕梁吗?”
正当他心乱如麻之际,桌上的内部电话响了。吕梁深吸一口气,接起电话,是门卫通报,有一位老领导来访。
这位老领导,是吕梁刚参加工作时的老上级,早已退休多年,但为人正派,看问题透彻,吕梁一直很敬重他。在这个心烦意乱的夜晚,老领导的突然到访,让吕梁有些意外,也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
他亲自到楼下将老领导迎进办公室。老领导精神矍铄,笑呵呵地说路过附近,看到灯还亮着,就上来看看他这个“工作狂”。
泡上茶,寒暄几句后,老领导看着吕梁眉宇间化不开的愁绪,直接问道:“小吕啊,看你脸色不大好,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工作上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
吕梁犹豫了一下。老领导是他信任的人,而且已经退休,远离是非圈。他或许能给出一些超脱的、有价值的建议。于是,吕梁没有提及具体人名和案件,而是用一种相对模糊的方式,讲述了自己面临的困境:发现一条线索,可能轻微涉及一位重要领导的远亲,问题不大,但处理起来很棘手,不知该如何把握分寸。
老领导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着茶杯边缘,脸上露出一种洞悉世情的笑容。他没有直接回答该查还是不查,而是慢悠悠地讲起了故事:
“小吕啊,我记得你刚进单位那会儿,干劲最足,眼里揉不得沙子。有次,你查到一份报销单有点问题,金额不大,也就几百块钱,但涉及到当时一位很照顾你的老科长。你纠结了半天,最后还是报了上去。结果呢,老科长挨了批评,退了钱,后来虽然没给你穿小鞋,但关系终究是淡了。你现在想想,那几百块钱,和你们之后疏远的关系,哪个更重要?”
吕梁愣了一下,回忆起这段往事,苦笑道:“老领导,那时候年轻,不懂事……”
老领导摆摆手,打断他:“不是年轻不懂事的问题。是原则和人情的问题。自古以来,这就是个难题。我给你打个比方吧,”他端起茶杯,看着里面沉浮的茶叶,“你看这杯茶,茶叶是好东西,但泡茶的时候,难免会有些细碎的茶渣。你要是非要用最密的滤网,一遍遍地去过滤,追求绝对的清澈,结果可能就是茶味也没了,喝起来寡淡。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渣子沉底,喝上面的清汤,反而更能品出茶的真味。”
他放下茶杯,目光深邃地看着吕梁:“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话不是说要同流合污,而是说,做事情,尤其是做管人的事情,要懂得分寸,要看大局。你现在是局长了,肩上的担子重,每一个决定,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案子,可能是一个单位的风气,甚至更大层面的平衡。有些事,知道不如不知道;有些线,碰了不如不碰。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主流是好的,个别细枝末节的问题,可以在过程中慢慢解决,或者通过更委婉的方式去提醒。锋芒太露,容易折断啊。”
老领导的话,如同重锤,敲在吕梁的心上。“水至清则无鱼”、“知道不如不知道”、“锋芒太露,容易折断”……这些充满世故智慧的话语,与他内心坚守的原则激烈碰撞着。
老领导并没有明确告诉他该怎么做,但字里行间的倾向性已经非常明显。他是在告诫吕梁,在当前位置上,要学会“政治成熟”,要以大局为重,不要因为小事而影响大局,破坏重要的政治关系和稳定。
送走老领导后,吕梁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心情更加复杂。老领导的话,无疑为他的“不查”或“缓查”倾向,提供了看似合理的依据和来自长辈的经验支持。这似乎是一种更“聪明”、更“成熟”的做法。
可是,那种违背初心带来的刺痛感,依然清晰。他拿起那份报告,看着上面那个与祁同伟相关的名字,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漩涡边缘,一步迈错,可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是坚持原则,冒着风险履行职责?还是听从“忠告”,为了大局和自身的处境,选择暂时的“视而不见”?
吕梁陷入了更深的困惑。这份困惑,不仅仅关乎一个案子,更关乎他未来的道路选择。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坐在反贪局长这个位置上,他所面对的,远不仅仅是贪腐分子,还有盘根错节的权力关系、微妙的政治平衡,以及内心理想与现实规则的残酷博弈。
这一夜,吕梁办公室的灯,亮到了很晚,很晚。他最终没有在报告上签署任何意见,只是将它锁进了保险柜里。他知道,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来权衡。而这个决定,或将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感觉自己正在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向一个未知的方向,而那个曾经清晰的、黑白分明的世界,开始变得模糊而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