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高育良的忧虑(2 / 2)

“第三,”祁同伟的声音更加沉稳,带着一种掌控局面的自信,“我们手里有牌。政法系统,我经营了这么多年,不敢说铁板一块,但核心力量是牢固的。宣传、组织等重要部门,也都在我们信得过的同志手里。李达康在京州或许能说一不二,但出了京州,他的影响力就要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他那个‘沙瑞金旧部’的标签,在现在的汉东,可不是什么加分项。”

祁同伟的分析,像是一剂强心针,试图驱散高育良心头的阴云。他试图将高育良的视角,从对李达康个人的担忧,拉回到对整个权力格局的宏观审视上来。

“所以,老师,”祁同伟总结道,语气恳切,“我认为,对李达康,我们要采取的策略是‘用’和‘防’结合。用他的能力来发展经济,特别是搞好京州这个龙头;防他的异动,通过组织原则、舆论导向和必要的制衡手段,将他约束在框架之内。只要汉东的大局稳得住,经济发展得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那么,个别不同的声音,就掀不起风浪。大局,始终是决定性的!”

高育良沉默了片刻,缓缓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祁同伟的逻辑是清晰的,分析是有力的,也符合他作为实际操盘手的现实主义风格。但高育良内心的忧虑,似乎并未完全消除。这种忧虑,不仅仅源于李达康这个具体的“人”,更源于一种更抽象、更难以言说的“势”。

“同伟,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高育良终于再次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种更深沉的思虑,“从权力格局和现实操作层面看,或许确实如你所说,李达康不足为惧。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再次变得悠远:“我担心的,有时候不仅仅是具体的人和事。我最近总在看些历史书,也在思考一些理论问题。你看啊,我们现在的路线,强调稳定,强调平衡,强调在既有框架内解决问题。这本身没错,是符合现阶段汉东实际的。但是,会不会有一种可能……一种来自更高层面的、意识形态上的压力?”

祁同伟眉头微蹙,有些不解地看着高育良。他更擅长处理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危机,对于这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压力”,他的敏感度远不如高育良这位学者型官员。

高育良进一步解释道:“我是说,上面,或者说,某种主流的舆论风向,会不会认为,‘高育良模式’过于保守,过于注重权力平衡和内部整合,而在深化改革、打破壁垒、激发社会活力方面,魄力不够?而像李达康那样,虽然行事霸道些,但雷厉风行,敢于打破常规,追求极致效率的风格,会不会在某些人看来,更符合‘改革闯将’的期待?”

他叹了口气:“有时候,稳定是成绩,但有时候,过于四平八稳,也可能被解读为‘惰政’或者‘缺乏改革锐气’。我担心的是,如果这种看法在某个层面形成共识,那么,即使我们在汉东内部做得再好,局面再稳,也可能在一种无形的评价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李达康,或者具有李达康那种特质的人,反而可能获得某种潜在的……同情或者支持。”

这才是高育良内心深处最大的隐忧。他的权力基础建立在现有的格局之上,他的施政理念强调稳固和秩序。但如果外部的风向变了,开始推崇另一种更具“破坏性”的创新和改革激情,那么他和他所代表的“稳定派”,就可能从政治正确变成保守落后。这种风向的转变,往往不是通过明确的文件或指令,而是通过一种微妙的舆论、评价标准和人事意向的变化来体现的,防不胜防。

祁同伟听完,陷入了沉思。他不得不承认,高育良的忧虑,触及了一个他之前思考较少,但确实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挑战。这不再是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不同治理理念和路线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碰撞。

“老师,您说的这个问题,很深刻。”祁同伟的语气变得凝重,“这确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和应对的战略性问题。但是,我认为,无论外面的风向怎么变,最终还是要靠实绩说话。只要我们汉东能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那么,任何基于理念的指责都是苍白的。实绩,是应对一切质疑最硬的底气。”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至于李达康,如果他或者他代表的某种‘风向’,真的想凭借外部可能的‘同情’来挑战现有的秩序,那我们也不能只是被动防御。在必要的时刻,我们也可以主动出击,让上面,让所有人看清楚,到底哪种模式才能真正带给汉东长治久安和实实在在的发展!”

祁同伟的话,既有对高育良忧虑的理解,也再次强调了以我为主、立足实绩的根本策略,最后则露出了必要时敢于亮剑的锋芒。

高育良看着自己这位最得力的门生,眼神复杂。祁同伟的坚定和果断,是他所需要的定盘星。但祁同伟身上那种过于强烈的现实主义和行动主义倾向,有时也让他隐隐感到不安。他追求的是一种基于理论和秩序的稳固,而祁同伟则更相信权力和手段的控制。

“或许你是对的,同伟。”高育良最终没有继续深入这个沉重的话题,他重新给两人的茶杯续上水,“眼下,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根基稳固,才能不怕风浪。只是,这份忧虑,就像这杯中的茶叶,沉下去了,但味道还在。”

书房内的谈话暂时告一段落,但高育良眉宇间那缕因李达康和不可知的“风向”而生的忧虑,并未完全散去。它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权力的最深处,等待着未来某个时刻的生根发芽。而对祁同伟而言,这次谈话让他更加明确,守护现有的格局,不仅需要对付暗处的冷箭,还需要警惕来自不同理念层面的挑战。他的“防火墙”,需要筑得更高,也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