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话结束。程度立刻陷入了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他首先调取了侯亮平近三个月来的全部可追踪信息。航班、高铁记录显示他基本在京;消费记录正常;公开的会议活动参与度不高。但程度很快发现,侯亮平近期通过内部系统,查询了大量与跨省经济案件、洗钱路径分析相关的案例卷宗和学术论文,其访问频率和深度,远超其当前岗位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隐秘的社交关系分析模型,程度团队发现,侯亮平在过去一个月内,与三位在金融监管领域和经济犯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有过非正式的会面或较长时间的电话沟通。这三位专家,都不是侯亮平日常工作需要接触的对象。
“兴趣转向经济犯罪……深度研究……接触专业领域人士……”程度在电子笔记上记录着关键词,“行为模式偏离常态,具有明确指向性。初步判断,侯亮平极有可能在私下进行某种与经济犯罪相关的秘密调查或准备工作。动机暂不明确,可能与汉东无关,但威胁等级需上调。”
紧接着,他启动了针对“第三方调查”的追查程序。他首先筛选了近期所有与“赵立春”、“赵瑞龙”、“赵家”、“山水集团”等历史敏感词相关的网络舆情、媒体报道和商业信息变更,但并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公开调查迹象。
这说明,调查是在水下进行的。
程度动用了他的“耳朵”网络。他向几个安插在财经媒体、商业咨询、律所和商会中的高级线人发出了隐秘指令,要求他们留意近期是否有外部力量(非汉东本地)在暗中打听与旧赵家产业、尤其是那些经过转手、目前由他人代持或看似已无关联的资产情况。重点是调查者的身份背景、调查手法和具体目标。
同时,他命令技术团队,对几个可能与赵家历史有牵连、但目前法人已变更的“壳公司”或“关联企业”的注册信息、网站访问Ip、甚至其负责人的通讯记录(在合法边界内)进行反向追踪和分析,寻找异常访问或联络模式。
工作量巨大,如同大海捞针。但程度相信,只要对方动了,就一定会留下数字脚印或人际痕迹。
两天后,一条来自某顶级律所线人的加密信息,引起了程度的注意。信息称,约一周前,有一男一女两位自称是“南方某投资公司风控顾问”的人,以潜在的并购尽调为由,向该律所一位擅长公司法的律师咨询过几个问题,问题非常专业,但核心都隐约指向一家多年前曾与赵瑞龙旗下公司有过一笔不清不楚交易的建材企业。那家建材企业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但那两位“风控顾问”对历史旧账的兴趣,远超对当前业务的关注。线人觉得有些奇怪,但当时并未深究。
“南方某投资公司?风控顾问?”程度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那股“第三方调查力量”的伪装。他下令:“立刻核查该投资公司背景!追踪那一男一女的身份和行踪!”
几乎是同时,技术团队也有发现。他们对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曾为赵瑞龙处理过境外转账的空壳公司邮箱进行了监控(该邮箱早已废弃,但技术手段可以监测登录尝试),发现近期有来自境外代理服务器的新登录尝试,虽然对方技术高超,清除了大部分痕迹,但还是被程度的团队捕捉到了蛛丝马迹,Ip溯源显示跳板最终指向东南亚某国。
两条线索开始交汇!
程度立刻将“南方投资公司”的调查与这个境外登录尝试进行关联分析。虽然尚未有直接证据,但高度的专业性、对陈年旧账的兴趣、使用的隐蔽手段(包括可能的境外跳板),都指向这不是普通的商业调查!
而更让程度背后发凉的是,在进一步分析那家被问询的建材企业时,他猛地发现,这家企业的名字,似乎在前不久侯亮平私下查询过的某个跨省洗钱案的边缘资料中……出现过一次!虽然关联极其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程度此刻高度敏感的神经上,这一点点微弱的交集,不啻于一道闪电!
侯亮平在查经济案……第三方在挖赵家旧账……而两者之间,竟然存在一个几乎看不见的、通过一家陈年建材企业的间接连接点?!
这会是厅长所说的“巧合”,还是……?
程度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他不敢怠慢,立刻将初步调查结果、两条线索的进展以及那个惊人的微弱关联发现,整理成一份最高密级的简报,准备向祁同伟汇报。
祁同伟的警觉,得到了初步的印证。暗处,确实有风在动。而这股风,似乎正试图将过去的幽灵与现在的潜在对手,以一种危险的方式联系起来。
程度看着屏幕上错综复杂的关联图,眼神冰冷。他知道,狩猎,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这一次,猎人与猎物的身份,或许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必须更快,更准,才能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