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沙瑞金的新岗位(2 / 2)

同时,他利用研究院的平台,广泛接触各路专家学者。他经常邀请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的顶尖学者来院里座谈,或者亲自登门求教。他与他们探讨宏观经济走势、社会结构变迁、科技创新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等宏大议题。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和交流,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提升了他的理论素养。他开始尝试将汉东的局部实践,放在国家发展和全球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撰写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内部参阅件和政策建议。

这些报告,以其扎实的调研、深刻的分析和务实的建议,逐渐引起了某些决策层的注意。虽然他不再处于权力舞台的中央,但他的思想和声音,正通过另一种方式,悄然渗透到政策讨论的层面。

三、 静观其变:与汉东的隐秘连线

沙瑞金并未真正切断与汉东的联系。他与田国富等少数信得过的旧部,保持着极其谨慎的联系。通常是通过绝对安全的非官方渠道,内容也多限于问候和看似寻常的交流,但彼此都能心领神会其中蕴含的信息。

从田国富那里,沙瑞金得以了解汉东“高育良-祁同伟”时代的最新动向。他知道高育良在大力推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营造和谐氛围;也知道祁同伟在构建庞大的“智慧政法”系统,加强社会控制;更清楚汉东官场在稳定表象下那种沉闷和压抑的氛围。

听到这些,沙瑞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遗憾,也有冷静的分析。他承认,高育良的那一套,或许在短期内能维持稳定,甚至能带来一种秩序井然的假象。但他内心深处坚信,那种依靠权力控制和道德教化维持的稳定,是脆弱的,是无法长久的,因为它无法真正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反而可能使其不断积累。

他尤其关注祁同伟的动向。这个他曾经十分欣赏、后又成为主要对手的公安厅长,其手段之凌厉、掌控欲之强,让沙瑞金深感忧虑。他预感到,祁同伟构筑的精密控制网络,或许能压制矛盾于一时,但一旦出现裂痕,反噬的力量将更加可怕。

他就像一位暂时退居幕后的棋手,虽然离开了棋盘,但目光从未离开过棋局。他在默默地观察,冷静地分析,积蓄着力量,也等待着时机。汉东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挫折,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权力的本质、改革的艰难以及中国政治的复杂性。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是那些一路顺风顺水的官员永远无法获得的。

四、 蛰伏与等待:新的起点

研究院的工作和生活,规律而充实。沙瑞金住在单位安排的住所,深居简出。闲暇时,他阅读大量书籍,尤其是历史和政治哲学着作。他重读《资治通鉴》,品味朝代更迭的兴衰;研读西方政治思想,比较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劣。这种系统性的阅读和思考,使他的理论根基变得更加深厚。

偶尔,他也会站在研究院办公楼顶层的平台上,眺望京城的方向。那里是权力的中心,是他曾经无限接近、如今似乎又有些遥远的地方。但他的眼中并没有失落和彷徨,反而有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静和坚定。

他明白,政治生涯如同潮汐,有涨有落。暂时的退却,未必是终点,或许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进击。智库这个岗位,远离喧嚣和纷争,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冷静观察、深刻反思、厚积薄发的绝佳机会。他将汉东的挫折,转化为理论探索的动力;将过去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更具普遍性的思考。

在一次与一位忘年交的老学者的私下谈话中,老先生意味深长地对他说:“瑞金啊,有时候,退一步,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看清全局,为了积蓄力量,跳得更远。中国这么大,问题这么复杂,需要的是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深度、更能沉得住气的干部。你现在的位置,看似边缘,实则是中枢重要的外脑和镜鉴。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未来,未必没有更大的舞台。”

沙瑞金恭敬地听着,心中了然。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汉东的未竟事业,他始终铭记于心。现在的蛰伏,是一种战略性的等待。他在等待形势的变化,等待高育良-祁同伟模式内在矛盾显现的那一刻,等待国家发展需要新的突破和动力的时机。

他将研究院的日常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上下下的尊重。同时,他更像一位蛰伏的巨狮,在安静的丛林深处,磨砺着自己的爪牙,积蓄着力量,冷静地观察着外面的世界,等待着下一次属于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