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系统的构建,并非一帆风顺,也引发了体系内外的不同反应。
高育良的认可与期许: 高育良对祁同伟的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一次听取汇报后,赞赏道:“同伟同志这个思路很好嘛!这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治理智慧相结合的典范。法、术、势,其中这个‘术’,就是要讲究方法、工具。这套系统,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治国之器’。一定要建好、用好,特别是要在‘德治教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对重点人群的帮扶、对法律知识的普及,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做得更精准。” 高育良更看重其“教化”和“维稳”的功能,希望将其纳入其“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宏大叙事中。
政法系统内部的适应与抵触: 公安系统是最大的受益者和支持者,权力和技术手段得到强化。但检察院和法院系统内部,则存在一些微妙的不满和忧虑。一些资深法官和检察官私下抱怨,法律是门艺术,需要自由心证和独立判断,现在却被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算法指手画脚,长此以往,司法独立性和人文关怀将受到侵蚀。但面对祁同伟的强势和省委的支持,这种声音只能隐藏在私下议论中。
吕梁的困境: 吕梁的感受最为复杂。新系统为他办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利器,一些过去难以查证的线索,现在通过数据关联分析可能轻易浮现。但与此同时,他清晰地感受到,反贪工作的锋芒被导向了“可控”的范畴。系统预警的,多是些级别不高、或是不符合“稳定”要求的案件。而对于那些盘根错节、可能触及更深层次问题的线索,系统似乎总是“反应迟钝”,或者给出的分析报告语焉不详。他明白,这把剑的剑柄,牢牢握在祁同伟和程度手中,指向哪里,不由他完全决定。
程度的技术狂热与权力欲望: 程度如鱼得水。他沉迷于这种通过技术掌控一切的感觉。他的团队不仅监控公开信息,更有选择性地深入一些灰色地带,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主动防御”。他向祁同伟汇报时,语气充满自信:“祁书记,现在任何一个陌生人进入汉东核心区域,他的行为轨迹都在我们掌握之中。任何一点不和谐的声音,在网络上冒头之初,我们就能精准定位、快速处置。汉东的社会面,可以说是铁桶一块。”
四、 祁同伟的冷静:工具与隐患
面对程度的兴奋和各方的反应,祁同伟保持着异常的冷静。他欣赏程度的能干,但也警惕其不受控制的技术狂热。他深知,再强大的系统也只是工具,关键在于执剑之人。
一天傍晚,祁同伟独自留在办公室,调取了系统的一些核心数据看板。屏幕上,光点闪烁,线条流动,代表着汉东大地上每一刻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人员流动。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油然而生,但这感觉并未带来陶醉,反而加深了他的警觉。
他想起了老师高育良常说的“权力悖论”——你掌控得越紧,反而可能越脆弱。这套系统越精密,对它的依赖就越深,潜在的漏洞一旦被利用,反噬的力量也就越大。京城那些沉默的对手,会如何看待这个日益固化的“汉东堡垒”?系统内的那些沉默的不满者,会不会在某一天成为突破口?
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这种依靠全方位监控和数据分析建立起来的秩序,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秩序,它或许能有效压制明显的反抗,却无法真正赢得人心。高育良试图用传统文化来填充这种秩序的内在空虚,但祁同伟内心对此嗤之以鼻。他相信的,始终是权力的绝对优势。
“光有控制还不够,”祁同伟凝视着屏幕,心中默念,“还需要发展,需要让大多数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至少是……安稳。” 他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套系统带来的“稳定红利”,在经济发展上做出更显眼的政绩,从而为新权力结构提供更坚实的合法性基础。这或许是他下一步需要与高育良深入探讨的议题。
五、 无声的扩张
“智慧政法”系统的影响,如同水银泻地,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
一个曾经上访过的市民,发现最近社区工作人员对他的走访关怀格外频繁和“精准”。
一个在网络上发表过偏激言论的网友,会发现自己的账号被限流,甚至接到来自“有关部门”的温和提醒电话。
一些商家意识到,要想生意顺遂,仅仅守法经营还不够,还需要注意不要“无意中”触及某些数据模型可能敏感的区域。
基层干部更是深刻体会,现在的维稳压力不仅没减轻,反而更加“科学化”“指标化”,任何一点小的异常都可能被系统捕捉、上报、督办。
汉东的社会秩序,确实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井然”状态。但这种“井然”,建立在无处不在的感知和精准干预的基础之上。大多数人浑然不觉,少数感知到的人则选择了沉默。祁同伟站在权力的高处,俯瞰着他精心构筑的、日益精密化的统治机器,目光深邃。他知道,自己推动的这场变革,正在从根本上重塑汉东的权力生态和社会形态。这既是巩固胜利果实的必需,也可能是在为未来埋下更大的不确定性的种子。下一步,他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驾驭这头自己亲手释放的“技术巨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