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新格局下的汉东(2 / 2)

三、 经济与社会:可控的繁荣与沉闷的活力

在宏观经济层面,汉东的经济数据依然亮眼。Gdp保持着稳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关键指标符合甚至略超预期。高育良和祁同伟都深知,经济基础是政权稳固的基石,因此对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这种发展,带着强烈的“可控”色彩。大型国企、与政府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发展顺畅。而一些依赖创新、模式灵活但可能存在“不规范”风险的中小企业、新兴业态,则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银行贷款审批更严,市场监管检查更频,一切都被纳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框架内。

曾经在沙瑞金鼓励下涌现的某些民间智库、社会创新组织,要么主动转型,向主旋律靠拢,要么因资源枯竭而逐渐沉寂。社会的活力依然存在,但却被导入了官方设定的河道中,平稳流淌,少了些许奔涌的激情。

普通民众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物价稳定,治安良好,公共服务的效率在技术加持下还有所提升。茶余饭后,人们谈论更多的是家长里短、娱乐八卦,对官场高层的变动,除了最初的新奇,很快便失去了兴趣。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定和生活改善,谁就是好的治理者。至少表面上,高育良和祁同伟交出的是一份合格的答卷。

四、 不同的声音:安心与沉闷并存

对于这种变化,汉东官场和民间的心态是复杂的。

一大批干部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他们不必再担心因工作思路不同而被贴上标签,不必再疲于应付各种创新考核和突击检查,可以按照熟悉的流程和规矩,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这种 predictable(可预测)的环境,对于追求稳定职业生涯的官僚体系成员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真心拥护高书记带来的“稳定局面”。

然而,另一部分人,则感到了深深的“沉闷”。尤其是一些年轻、有抱负、在沙瑞金时期看到改革希望的干部,内心充满了失落感。他们觉得官场重新变得暮气沉沉,那种锐意进取、打破常规的氛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保守。一位曾在改革一线奋战的年轻处长在私下场合感叹:“现在的工作,就像在精心修剪一个巨大的盆景,每一刀都要符合规范,好看是好看,但再也长不成参天大树了。” 这种沉闷,是一种对激情和梦想被磨平的无奈。

商界也是如此。与权力核心关系紧密的大商人,如鱼得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更多依靠市场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则感到无形的天花板,仿佛有一张细密的网,规范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虽然提供了秩序,却也限制了野蛮生长的可能。

五、 新时代的基石与暗礁

祁同伟作为这个新格局的核心塑造者之一,清晰地感知着这一切。他需要这种稳定来巩固权力,消化胜利果实。他推动的“智慧政法”系统,正是将这种“可控的稳定”落到实处的技术手段,通过对社会面无孔不入的感知和掌控,将一切潜在风险降至最低。

站在政法委办公室的窗前,他看着楼下广场上悠闲散步的人群,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反而充满了警惕。他知道,这种“和谐”与“稳定”是脆弱的,是建立在对各种矛盾进行暂时压制和精细管理的基础之上的。京城钟小艾家族的沉默,像一颗不知何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汉东内部那些感到“沉闷”的势力,是否会寻找宣泄的出口?经济结构中隐藏的深层矛盾,能否在“可控”的模式下真正化解?

高育良试图用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来润滑和包装这种治理模式,但祁同伟更相信冰冷的权力逻辑和严密的控制体系。这个新时代,始于权力的更迭,成于表面的稳定,但其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们能否真正驾驭这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暗流。

汉东,就像一艘调整了航向的巨轮,驶入了一片看似风平浪静的水域。但船长和高层船员们都清楚,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安逸的表象之下,需要比应对惊涛骇浪时更加敏锐的洞察和更坚定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