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程度立正领命,“我会加派人手,扩大监控范围,确保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第一时间掌握。”
“还有,”祁同伟补充道,“汉东内部也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凡是与侯亮平、钟小艾有过密切往来,或者可能还对他们抱有同情心的干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该调整的调整,该边缘化的边缘化,确保汉东内部铁板一块,不给外部势力任何可乘之机。”
程度的眼中闪过狠辣之色:“厅长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汉东现在是我们的汉东,绝不会让任何人从内部攻破。”
三、 无形的较量:情报与反情报的暗流
随着祁同伟的指令下达,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铺开。程度的触角通过公安系统、国安系统以及一些见不得光的地下信息渠道,更加深入地伸向了北京。
他们密切关注着与钟家有关联的智库、学者、媒体人的言论动向;留意着可能对汉东感兴趣的京城纪检系统人员的活动;甚至试图分析一些政策动向背后,是否隐藏着针对汉东目前发展模式的微词。
这是一场无声的、高层次的侦察与反侦察。钟小艾方面,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种监控。他们的应对方式是极致的低调和专业化,所有通讯和联络都采用最保密的方式,公开场合绝不谈论任何与汉东相关的话题,将一切可能被抓住的把柄降到最低。
这种近乎完美的隐匿,反而让祁同伟更加确信对方的图谋不小。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极其耐心且专业的对手。这场较量,已经从汉东官场的明争暗斗,升级为一场涉及更高层级、更复杂背景的长期博弈。
四、 祁同伟的内心独白:孤独的权柄与永恒的警觉
夜深人静,祁同伟常常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他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片已然被他掌控的城市。灯火璀璨,秩序井然,他是这片土地上新晋的王者之一。
然而,权力巅峰的风景,并非全然是豪情万丈。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危机感,如影随形。他失去了可以真正交心的人,老师高育良如今更多是政治盟友,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制衡与计算。身边围绕的,大多是程度这样的下属,敬畏有余,信任却有限。
而最大的压力,正是来自那份“未尽的隐患”。钟小艾的沉默,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的头顶,不知何时会落下。他深知,自己今天的地位,是踩着法律的边缘、通过一系列险象环生的斗争得来的,并非坚如磐石。任何一个环节被重新翻开,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厦倾覆。
“侯亮平……钟小艾……”祁同伟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弧度,“你们在等什么?等我犯错?等时局变化?还是等一个能一击致命的机会?”
他转过身,走向宽大的办公桌,上面堆满了待批阅的文件。他知道,自己不能犯错,甚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他必须把汉东治理得更好,让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更加稳定,用实实在在的政绩来筑牢自己的权力基础,让任何潜在的攻击都找不到借口。
同时,他也要比对手更有耐心,更善于隐藏和等待。他要确保,当那把剑落下的时候,他早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甚至,可以先发制人。
五、 山雨欲来的平静
汉东依旧平静。老百姓过着寻常的日子,官场按照新的规则运转。高育良倡导的“和谐文化建设”似乎初见成效,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波澜不惊。
但在知情者的眼中,这平静的海面之下,是汹涌的暗流。京城的沉默与汉东的警觉,形成了一种危险的平衡。这场因侯亮平而起,却远未因他的离开而终结的恩怨,已经从个人较量,演变成了两个不同背景、不同理念的权力体系之间的潜在对抗。
祁同伟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件,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程度的专线。
“程度,之前让你重点留意的,那几个曾经和侯亮平走得很近的厅级干部,调整方案尽快报给我。”
“是,厅长!方案已经初步拟定,明天一早送到您办公室。”
挂了电话,祁同伟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场漫长的博弈,还远远没有到可以放松警惕的时候。钟小艾的沉默,是压力,是威胁,但也是一种鞭策,促使他必须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谨慎。
新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但旧日的恩怨并未消散,反而在新的舞台上,酝酿着更加未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