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深切悼念我们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汉东省检察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陈岩石同志……”
高育良高度评价了陈岩石的一生,着重强调了他“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历经风雨,对党忠诚”、“在检察工作岗位上,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离休后,依然关心汉东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等“闪光点”。他的用词考究,既符合追悼的场合,又巧妙地规避了陈岩石在沙瑞金时期那些“不合时宜”的具体言行,而是将其抽象化为一种值得尊敬的“坚持原则”的精神。
“……陈岩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汉东事业的一大损失!他留下的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育良的发言,慷慨激昂,又控制在得体的范围内,成功地将陈岩石塑造为一个值得所有人敬仰的、符号化的“正面典型”。台下不少干部听着,内心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陈岩石一直都是汉东政坛德高望重的楷模,而非那个曾经让不少人头疼的“倔老头”。
三、 点睛之笔:宣布修缮纪念馆
就在众人以为悼词即将结束时,高育良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决断的力量:
“同志们,为了更好地缅怀陈岩石同志,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与优良作风,经省委研究决定——”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确保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
“我们将拨款专项资金,用于全面修缮和扩建陈岩石同志生前长期关心、并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老革命纪念馆!我们要把这座纪念馆,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让陈岩石同志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光发热!”
此言一出,台下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随即是更加热烈的掌声!这一招,堪称神来之笔!
它不仅瞬间将追悼会的氛围推向了一个“积极正面”的高潮,更在政治上完成了极其高明的一步:
彻底“收编”符号: 陈岩石及其代表的“坚持原则”、“不忘本色”的精神,曾经是沙瑞金用来对抗赵立春乃至高育良体系的武器。如今,高育良通过这一决定,成功地将这个“反抗”的符号,收编为现行权力体系所推崇和利用的“正统”象征。以后谁再想提起陈岩石,就不得不面对这个由高育良亲自定性的、被纳入官方体系的“陈岩石精神”。
展现胸怀与尊重: 这一举动,向全省干部群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新任省委书记尊重历史、关爱老干部的“宽广胸襟”和“人文情怀”,极大地提升了高育良的个人威信和形象。
占据道德制高点: 修缮革命纪念馆,这是谁也无法反对的光明正大的好事。高育良借此完全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使得任何潜在的批评者都难以在此事上做文章。
祁同伟站在高育良侧后方,看着老师沉稳的背影,听着台下热烈的掌声,心中佩服不已。这一手“化腐朽为神奇”的政治操作,将一场可能的“余波”巧妙地转化为巩固新政权合法性的盛大仪式,老师的手段,确实已臻化境。
四、 余波与真正的终结
追悼会结束后,陈岩石的骨灰被安葬在公墓。修缮老革命纪念馆的项目很快立项,成为了高育良新官上任后一项彰显“文化传承”的政绩工程。
陈岩石这个名字,逐渐从汉东日常的政治话语中淡出。人们偶尔提及他,更多的是与那座正在修缮的纪念馆联系在一起,他生前具体的抗争、执拗、乃至与高育良等人的龃龉,都仿佛被时间和新的话术悄然抹去,溶解在了官方定性的、安全无害的“光辉一生”的叙事之中。
他的结局,看似备极哀荣,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操作的完美收官。他作为一个个体的真实色彩,最终被强大的权力意志涂抹成了它所需要的模样。对于高育良和祁同伟而言,陈岩石这个“隐患”被彻底消除,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义还被成功地“废物利用”,成为了新王朝点缀门面的勋章。
汉东的过去,随着陈岩石的入土,真正地落下了帷幕。一个全新的,完全属于“高育良-祁同伟”的时代,再无任何来自过去的幽灵干扰,坚实而稳固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