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很含蓄,但“前两年”和“去年开始”的时间节点划分,以及“检查评比规范”的说法,隐隐指向了沙瑞金主政初期可能存在的某种“运动式”监管倾向,以及当前“高祁时代”更加“稳健”和“可预期”的治理风格带来的安定感。这恰好印证了高育良在汇报中强调的“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调研组的人员若有所思。沙瑞金的脸色则微微有些暗淡。他推动的一些旨在规范市场、加强监管的措施,在企业家感受中,或许确实被解读为增加了不确定性和负担。而高育良和祁同伟采取的相对“宽松”和“服务”的姿态,显然更受企业欢迎。
三、 街边小店的“踏实感”
中午时分,调研组谢绝了官方的宴请,选择在一条热闹的商业街随机找了一家看起来干净卫生的面馆用餐。徐世清和几位组员坐在一桌,边吃边和忙碌的店老板闲聊。
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嗓门很大,十分健谈。
“领导,你们是上面来的吧?一看就不一般。”老板一边擦着桌子一边笑着说。
“我们是来了解情况的。老板,你这生意还好做吗?”徐世清笑着问。
“还行还行!养家糊口没问题。”老板很乐观,“这条街治安好,没那些收保护费、瞎捣乱的了。城管现在也文明执法,规定摆在哪,照着做就行,不像以前,动不动就掀摊子。我们这些小生意人,就图个安稳、踏实。”
当被问到对政府有什么意见时,老板挠了挠头:“大的意见没有!就是希望这好势头能保持下去。别老是变来变去的,咱们老百姓经不起折腾。现在这样,就挺好!”
“踏实”、“安稳”、“别折腾”,这些朴素的词语,从这位普通小店老板口中说出,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准确地击中了大多数普通人最核心的诉求。调研组的人员默默点头。沙瑞金坐在邻桌,听着这些话,心中泛起一丝苦涩。他所带来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被部分群众理解为“折腾”。而高育良和祁同伟所维持的“稳定”,恰恰迎合了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四、 无声的较量与沙瑞金的孤独
一天的随机走访下来,调研组听到的、看到的,几乎是一边倒的“正面”声音。社会安定,营商环境改善,群众满意度高。即使有人提到困难,也认为是发展中的问题,并且相信“政府正在想办法解决”。那种普遍的“稳定”和“踏实”的印象,如同潮水般冲击着调研组的感官,也极大地强化了高育良和祁同伟之前汇报内容的可信度。
沙瑞金全程陪同,但他越来越像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他试图在合适的时机,引导性地问一些关于“公平”、“深度改革”的问题,但得到的回应要么是泛泛而谈,要么就被巧妙地引导回“稳定发展”的主题上。他清晰地感受到,在汉东的基层,高育良和祁同伟所营造的“大势”已经形成,一种满足于当前“安稳”局面的氛围笼罩着这里。他那些关于“深层次矛盾”和“改革阻力”的论述,在这种强大的、具体的、鲜活的“稳定祥和”景象面前,显得如此空洞、苍白,甚至有些不识时务。
他再次感受到了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看到的那些盘根错节的问题,在当下汉东的集体叙事中,似乎成了不合时宜的杂音。高育良和祁同伟,不仅掌控了上层建筑,似乎也成功地引导了基层的舆论。这场围绕“基层声音”的较量,他未出一言,却已一败涂地。
当夕阳西下,调研组结束一天的走访返回驻地时,徐世清组长在车上对陪同的高育良和沙瑞金说:“育良同志,瑞金同志,今天看到、听到的,很说明问题啊。汉东的老百姓是朴实可爱的,他们渴望安定,渴望发展。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话主要是对高育良说的。高育良谦逊地回应着,眼角余光扫过面色凝重的沙瑞金,心中那块石头,终于平稳落地。基层的声音,这最难以掌控的一环,也有惊无险地顺利过关。他知道,最终的胜利,已经近在咫尺。
而沙瑞金,望着车窗外华灯初上的京州城,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无力感和深重的忧虑。这“稳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这“和谐”的代价,又是什么?他不知道,但他确信,真相,绝不会像今天看到的这般简单和美好。只是,他现在无力去揭开它。